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雪窦杖锡七首·踟蹰岭
作者:陈著 〔宋代〕
石路崔嵬云上头,
北云南雪此鸿沟。
谁人题作踟蹰岭,
不到山心不当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高耸的石路,蜿蜒在云端之上,北边和南边的雪山形成了一个鸿沟。谁为这条踟蹰岭题写了这首诗呢?若不深入山心,就不能称得上真正的游览。
注释
- 石路:用石头铺成的道路,形容路途艰难。
- 崔嵬:高耸的样子,形容山路陡峭。
- 云上头:在云端之上,表示高度。
- 北云南雪:指北方和南方的雪山,形成了一个显著的分界。
- 鸿沟:比喻较大的隔阂或距离,诗中指雪山间的深渊。
- 踟蹰岭:路名,意为犹豫不决的岭,形象地描绘出行走的艰辛。
- 山心:指山的核心部分,暗示深入探访的必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雪窦杖锡七首》系列诗作是在陈著游览雪窦山时创作的。雪窦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自然的壮丽和游览的艰辛。开篇以“石路崔嵬,云上头”描绘了高耸的石路,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云雾缭绕的山境,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高远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北云南雪此鸿沟”,不仅突出了雪山的雄伟,也隐喻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在“谁人题作踟蹰岭”这一句中,诗人发出疑问,似乎在追溯这条崎岖山路的来历,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最后的“不到山心不当游”则是对游览意义的深刻反思,强调了深入探索的重要性,暗示只有真正走进山的深处,才能体会到旅行的真谛。
整首诗用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探索的哲理,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路崔嵬云上头:高耸的石路在云端之上,强调了路的艰难与高耸。
- 北云南雪此鸿沟:北方和南方的雪山形成的鸿沟,描绘出自然的壮丽。
- 谁人题作踟蹰岭:引入疑问,体现对这条路的好奇与思考。
- 不到山心不当游:强调深入山中才能真正体验旅行的价值,寓意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路比作“踟蹰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走路时的犹豫。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 排比: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探索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在游览中不仅要欣赏表面的美,更要深入其中,领悟更深层次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路:象征艰难的旅程。
- 云:象征高远与神秘。
- 雪:代表纯洁与冷峻。
- 鸿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路崔嵬云上头”的意思是: A. 石路很平坦
B. 石路高耸在云端
C. 石路在山下 -
“踟蹰岭”指的是什么? A. 一条平坦的路
B. 一条崎岖的山路
C. 一条河流 -
诗中提到的“北云南雪”主要形容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雪山的壮丽
C. 一场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但更侧重于孤独感与时光流逝的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使用了更为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春天的生机。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大全》
- 《陈著诗集》
这些书籍和文章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