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
——窦牟 〔唐代〕
台鼎尝虚位,夔龙莫致尧。
德音冥秘府,风韵散清朝。
天上文星落,林端玉树凋。
有吴君子墓,返葬故山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挽歌表达了对包公的追悼。古代帝王的高位如今空缺,夔龙(象征着才德之人)也无法比拟尧帝的伟大。包公的品德和声望深藏于宫廷之中,然而他的风采却在清晨的阳光中散发出来。天上的文星已经陨落,林间的玉树也凋零了。如今有吴君子的墓,遗体被送回故乡,距离安葬的地方仍然遥远。
注释:
- 台鼎:古代祭祀时用的器具,象征权位和地位。
- 夔龙:传说中的神兽,代表才德卓越的人物。
- 德音:品德的声音,这里指包公的德行。
- 冥秘府:隐秘的宫廷,指包公在世时的地位。
- 文星:指文采和才华,象征包公的聪明才智。
- 吴君子墓:指吴国的君子,可能是包公的隐喻。
- 返葬:指将遗体送回故乡安葬。
典故解析:
- 夔龙与尧:尧是中国古代的明君,夔龙则代表了对比,说明包公的伟大在于他的德行和才能。
- 文星落、玉树凋:表达了包公逝世后,世间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人物,象征着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窦牟,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抒情诗和挽歌,作品风格多样,常用典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包公(包拯)所作的挽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包公的悼念与尊重。包拯以清廉公正著称,深受百姓爱戴。
诗歌鉴赏:
这首挽歌通过对包公的追思,展现了古人对于德行和才能的崇敬。诗中使用了许多典故,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富有哲理。开篇提到的“台鼎尝虚位”,让人感受到包公的离去使得原本高位的空缺,体现了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德音冥秘府”一句,暗示包公的德行虽深藏不露,但在民众心中却是永恒的。后半部分通过“文星落”和“玉树凋”比喻包公的才华已不复存在,给人以深深的惋惜之情。而结尾提到吴君子的墓,进一步强化了对包公归故土的思念与尊重,表现出对逝者的不舍与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与才能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台鼎尝虚位:古代的祭祀之器空缺,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失去。
- 夔龙莫致尧:即使有才德之人也无法达到尧的高度。
- 德音冥秘府:包公的道德声誉虽然在深宫中,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 风韵散清朝:包公的风范在朝堂上仍然流传。
- 天上文星落:包公的才华如星陨落,世间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人物。
- 林端玉树凋:自然界的美好因包公的离去而失去光彩。
- 有吴君子墓:提及吴国的君子,可能是对包公的隐喻。
- 返葬故山遥:包公的灵柩被送回故乡,表达了对他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包公的德行比喻为天上星辰和林间玉树,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台鼎”与“夔龙”形成对比,展现高低之别。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包公的悼念与追思,展现了古人对于清廉正直之人的尊重与敬仰。诗中的意象和典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包公的深切怀念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台鼎:象征权力和地位的丧失。
- 夔龙:象征才德之人的不可及。
- 文星:象征智慧与才华的消逝。
- 玉树:象征美好事物的凋零。
- 吴君子墓:象征对逝者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德音”是指什么?
- A. 包公的音乐
- B. 包公的道德声誉
- C. 包公的诗词
-
“天上文星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欣喜
- B. 惋惜
- C. 疑惑
-
诗中“夔龙”主要象征:
- A. 权力
- B. 才德
- C. 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窦牟的《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同样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悲伤和时局的动荡,而窦牟的挽歌则更强调道德的传承和对伟人的崇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