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苑春望宫池柳色(一作御沟新柳)》
时间: 2025-01-01 15:5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作者: 陈羽 〔唐代〕
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
未成沟上暗,且向日边春。
袅娜方遮水,低迷欲醉人。
托空芳郁郁,逐溜影鳞鳞。
弄水滋宵露,垂枝染夕尘。
夹堤连太液,还似映天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时新柳的景象,柔软的柳条宛如丝线,带着刚刚发芽的黄色,春意盎然。尚未完全长成的柳树在沟边显得有些阴暗,正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柳条轻柔地垂下,像是在水面上摇曳,令人沉醉。远处的香气扑鼻而来,柳影在水中流动,像鱼鳞一样闪烁。水波荡漾,滋润着夜露,垂下的柳枝染上了傍晚的尘埃。夹岸的柳堤与太液池相连,仿佛映照着天津的美丽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宛宛:形容柳条细长柔软的样子。
- 含黄:指柳树刚发芽,带有黄色的新芽。
- 沟:水沟,诗中指有水的地方。
- 袅娜:形容柳条轻盈的样子,像在舞动。
- 托空:指柳树高高地向空中伸展。
- 芳郁郁:形容香气浓郁。
- 鳞鳞:形容水面上波光粼粼,像鱼鳞一样。
典故解析: “太液”指的是太液池,位于古都长安,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象征着美丽的水面和景色。“天津”在这里可能指代长安的某个特定景点或意象,意在与太液池相比较,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羽,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多反映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感受。开头“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用比喻手法将柳树的柔软和新芽的颜色形象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接着,诗人描绘了柳树在水边的情景,似乎在与水面互动,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袅娜方遮水,低迷欲醉人”一句,生动地表现出柳条的轻盈和柔美,仿佛在邀请人们沉醉于这一片春光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令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诗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诗的结尾将太液和天津的美景相联系,展现了春天的广阔与无限可能,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宛宛如丝柳:将柳条比作丝线,形容其细长柔软。
- 含黄一望新:新芽含着黄色,象征生机。
- 未成沟上暗:柳树尚未长成,阴影下显得有些朦胧。
- 且向日边春:向阳生长,象征春天的希望。
- 袅娜方遮水:柳条轻盈地垂下,遮挡着水面。
- 低迷欲醉人:柳条的姿态迷人,令人陶醉。
- 托空芳郁郁:高高的柳枝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 逐溜影鳞鳞:柳影在水面上流动,像鱼鳞一样闪烁。
- 弄水滋宵露:水波荡漾,滋润夜露。
- 垂枝染夕尘:柳枝沾染了傍晚的尘埃。
- 夹堤连太液:柳堤与太液池相连,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还似映天津:与天津的美景相映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宛宛如丝柳”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柳条的柔美。
- 拟人:“低迷欲醉人”将柳条赋予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夹堤连太液,还似映天津”对仗工整,音乐感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生命的复苏与柔美。
- 水:代表生命之源,流动的生命力。
- 春:象征希望、生机与美好的未来。
- 夕尘: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幅春天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宛宛如丝柳”中的“宛宛”是什么意思? A. 硬朗 B. 细长柔软 C. 短小 D. 没有形状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悲伤 B. 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历史的反思
-
诗中提到的“太液”代表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名 C. 一种水鸟 D. 一种诗歌形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陈羽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而白居易则通过草的生长表现离别的情感。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