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题龙门香山寺》
时间: 2025-01-06 06:0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题龙门香山寺
作者: 杨巨源 〔唐代〕
众香天上梵王宫,钟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晓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光明媚的香山寺,诗人站在此处,感受到梵音悠扬,钟声清脆,仿佛置身于天上梵王的宫殿。月光透过松岭洒下,清丽的景色令人陶醉;溪水在石楼间奔流,风声阵阵。远处的山河如同在春天的云海之中,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想要尽情游览这个美丽的世界,但三千世界又是何其浩瀚无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众香:指大量的香气,通常与佛教寺庙的氛围相连。
- 梵王宫:佛教中神圣的天宫,象征着宁静和神圣。
- 钟磬:指寺庙中的钟和磬,发出的声音。
- 清景:清晰的景色。
- 乍开:突然出现。
- 乱流:潺潺流动的水声。
- 参差:形容高低不齐。
- 欲尽:想要充分享受。
典故解析:
- 梵王宫:源于佛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天界,表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 三千世界:古代哲学中提到的世界观,表示宇宙的浩瀚和无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日,诗人在龙门香山寺游览,受到自然和佛教文化的启发,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对无尽世界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日题龙门香山寺》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以“众香天上梵王宫”引入,表现了寺庙的神圣与幽静。接着“钟磬寥寥半碧空”中,钟声与空灵的蓝天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清景乍开松岭月”中,诗人通过明亮的月光与松岭的结合,展现了春日的清新与生机。随后“乱流长响石楼风”,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与石楼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晓树中”,诗人进一步扩大了视野,将远景与近景结合,表达了对浩瀚自然的向往。在最后两句“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诗人感叹美好事物的无穷无尽,表达了一种对探索和追求的热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学思考的融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众香天上梵王宫:描绘寺庙的神圣与美丽,仿佛置身于极乐世界。
- 钟磬寥寥半碧空:钟声和磬声清脆,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清景乍开松岭月:春天的明月照耀着松岭,景色明丽。
- 乱流长响石楼风:溪水的流动与风声交织,形成自然的交响乐。
- 山河杳映春云外:山河的影子在春天的云彩之外,显示出辽阔的意境。
- 城阙参差晓树中: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显现,树木参差不齐,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 欲尽出寻那可得:想要尽情游览这个美丽的世界。
- 三千世界本无穷:感慨世界的浩瀚与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山寺比作“梵王宫”,暗示其神圣。
- 对仗:如“钟磬寥寥半碧空”与“清景乍开松岭月”,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描绘春日的香山寺,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无尽世界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象征着佛教的宁静与祥和。
- 钟磬:代表寺庙的庄严与清净。
- 月:象征清幽与明亮,常与思念、孤独相联系。
- 山河:代表自然的广阔与雄伟。
- 春云:象征生机与希望。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和谐而富有哲理的自然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众香天上梵王宫”表达了什么意象? A. 自然景色
B. 寺庙的神圣
C. 诗人的孤独 -
诗句“欲尽出寻那可得”中“欲尽”表示什么? A. 渴望充分体验
B. 想要离开
C. 感到疲惫 -
诗中提到的“三千世界”象征什么? A. 世界的局限
B. 宇宙的广阔
C. 短暂的生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诗,展现了宁静之美。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对比杨巨源的《春日题龙门香山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杨巨源更侧重于春日的生机与佛教的氛围,而王维则表现了秋天的清冷与静谧。两者在意境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季节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涵盖多位诗人的作品。
-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
- 《唐诗鉴赏辞典》:对唐代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