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干青乐钓应制》

时间: 2025-01-04 09:33:09

琅玕百尺俯清流,直干凌云耐素秋。

六琯已裁鸣凤律,一竿还上钓鱼钩。

飘飖志适烟霞迥,欸乃歌长水石幽。

远浦澄潭随所适,此身何似到瀛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琅玕百尺俯清流,
直干凌云耐素秋。
六琯已裁鸣凤律,
一竿还上钓鱼钩。
飘飖志适烟霞迥,
欸乃歌长水石幽。
远浦澄潭随所适,
此身何似到瀛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高的竹干上,俯视清澈的流水,竹干直插云霄,耐得住清秋的素雅。六根渔竿已经裁剪好,发出如鸣凤般的音律,一根钓竿又重新挂起了钓鱼的钩子。诗人的志向如烟霞般飘渺,悠长的歌声在水石间回荡。远处的港口,清澈的潭水随意而适,身处何地,何尝不似到达神仙的瀛洲?

注释:

  • 琅玕: 指美玉或美石,这里形容竹干的高耸。
  • 六琯: 指乐器的音律,象征音乐的优美。
  • 飘飖: 形容志向高远,轻盈自在。
  • 欸乃: 渔歌中的一种吟唱,表现渔人的生活情趣。
  • 瀛洲: 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栖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伯宗,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吴伯宗钓鱼时的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眷恋和渴望远离尘世的心情。在当时,文人常常通过钓鱼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竹干青乐钓应制》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悠闲钓鱼生活的向往。开篇以“琅玕百尺俯清流”引入,既勾勒出竹子的高耸,又暗示了诗人高远的志向。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以“六琯已裁鸣凤律”描绘出渔竿与音乐的和谐,将钓鱼这一简单的活动提升至艺术的高度。

“飘飖志适烟霞迥”一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仿佛在说,钓鱼不仅是为了捕捉鱼,更是为了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最后两句“远浦澄潭随所适,此身何似到瀛洲”,通过对远方澄潭的描写,提出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思,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琅玕百尺俯清流: 竹干高耸,俯视清流,渲染出一种自然的美。
  2. 直干凌云耐素秋: 竹干笔直,象征着诗人的志向,耐得住素雅的秋天。
  3. 六琯已裁鸣凤律: 渔竿已调好,象征音乐的和谐,暗示钓鱼的乐趣。
  4. 一竿还上钓鱼钩: 诗人再次投入钓鱼,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5. 飘飖志适烟霞迥: 诗人志向高远,渴望自由自在。
  6. 欸乃歌长水石幽: 渔歌悠长,宁静的环境中传来歌声。
  7. 远浦澄潭随所适: 描绘了清澈的潭水,象征心灵的平静。
  8. 此身何似到瀛洲: 反思自我,渴望达到理想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 竹干比作琅玕,强调其美丽。
  • 对仗: “飘飖志适”和“欸乃歌长”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瀛洲象征理想中的逍遥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钓鱼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干: 象征高洁和坚韧的志向。
  • 清流: 代表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 渔歌: 体现渔民的生活情趣和乐观态度。
  • 瀛洲: 传达对理想境界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琅玕”指的是什么?

    • A. 美玉
    • B. 鱼钩
    • C. 竹干
    • D. 清流
  2. 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哪个意象表达?

    • A. 竹干
    • B. 清流
    • C. 瀛洲
    • D. 渔歌
  3. “飘飖志适烟霞迥”中的“飘飖”意指:

    • A. 自由
    • B. 难以捉摸
    • C. 高远
    • D. 宁静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吴伯宗的《竹干青乐钓应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王维更强调山水之间的静谧与思考,吴伯宗则更侧重于钓鱼的乐趣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伯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