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岩亭》

时间: 2025-01-17 08:39:52

寻盟逢妙躅,步屧过名林。

鸟识初来客,云窥独往心。

灵岩苍霭合,古碣翠苔深。

最是披襟好,携觞得共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岩亭
唐守敬 〔明代〕
寻盟逢妙躅,步屧过名林。
鸟识初来客,云窥独往心。
灵岩苍霭合,古碣翠苔深。
最是披襟好,携觞得共临。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寻觅盟约,邂逅了美好的景致,
轻踏着鞋子,漫步于著名的林间。
鸟儿识得我是初来的客人,
云彩也在窥视我内心的独自情思。
灵秀的山岩在苍霭中相互交融,
古老的石碑上覆盖着浓密的翠苔。
最美的时光是披上衣襟,
携着酒杯与友人共赏此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盟誓或约定。
  • 妙躅:美好的景致。
  • :指鞋子,这里引申为轻盈的步伐。
  • :知道、认得。
  • :偷偷看,隐含对内心的观察。
  • 灵岩:灵秀的山岩。
  • 苍霭:青灰色的云雾。
  • 古碣:古老的石碑。
  • 翠苔:绿苔,象征生机盎然的自然。
  • 披襟:披开衣襟,象征放松心情。
  • 携觞:携带酒杯,寓意饮酒作乐。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描绘了山水的自然景色,带有隐逸的意味,符合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守敬,明代诗人,字景升,号澹庵,善于吟咏山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翠岩亭》写于明代,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是当时文人聚会吟唱的常见场景。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美好期盼。

诗歌鉴赏:

《翠岩亭》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中通过“寻盟逢妙躅”的开篇,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重与寻求,表达了他内心的渴望和期待。接下来的描写中,轻盈的步伐穿过精美的林间,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在与大自然亲密互动。

“鸟识初来客,云窥独往心”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鸟儿和云彩以情感,表现出大自然似乎也在关注着诗人,增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种细腻的观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灵岩苍霭合,古碣翠苔深”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赞美,古碑上的苔藓更是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轮回。最后的“携觞得共临”则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一起欣赏美景、共饮的快乐,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从寻盟到共饮,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友情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寻盟逢妙躅:开篇提到寻找盟约,偶然遇见美好的景致,表现出对生活的期待。
  2. 步屧过名林:轻盈地走过著名的林间,突显出诗人的悠闲与自在。
  3. 鸟识初来客:鸟儿认得我是初来的游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4. 云窥独往心:云彩在窥视我的内心,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与思索。
  5. 灵岩苍霭合:灵秀的山岩与苍雾交融,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6. 古碣翠苔深:古老的石碑上覆盖着青苔,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7. 最是披襟好:最美的时光是当我披开衣襟,放松心情。
  8. 携觞得共临:与友人携带酒杯,共同欣赏美景,体现了友谊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鸟识初来客”,使自然界有了情感和灵性。
  • 对仗:如“灵岩苍霭合,古碣翠苔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在自然美景中相聚的愉悦,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友谊与承诺的象征。
  • 妙躅:美好景致的象征,代表心灵的愉悦。
  • 灵岩:自然的灵秀之气,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 翠苔:历史与时间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携觞:友情与共享的象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A. 鸟识初来客
    B. 步屧过名林
    C. 灵岩苍霭合
    D. 最是披襟好

  2. 诗中“携觞得共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孤独
    B. 友谊
    C. 思念
    D. 愤怒

  3.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描绘鸟与云?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唐守敬的《翠岩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的诗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孤独感,而唐守敬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共享的快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清诗词鉴赏》
  2.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
  3. 《山水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