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时间: 2025-01-04 09:11: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作者: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临,边城传来哀哀的角声,烽火照亮了高台。
悲伤的歌曲在击筑声中响起,我在高处酌酒,感叹此时的悠然兴致。
多情的人,谁能比得上南山的明月,特意在傍晚的云层中显露。
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应该是等待着客人来访。
注释:
- 秋波媚:词牌名,表示柔美如秋水的情感。
- 边城:指边境的城镇,通常与战争和离别有关。
- 角声:军号声,象征战事的紧迫和哀伤。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信号,象征动荡不安。
- 击筑:古人用筑(古一种乐器)演奏,表示悲伤。
- 酹酒:洒酒祭奠或表达情感。
- 南山月:南方的山上明亮的月亮,象征思乡和情感的寄托。
- 灞桥、曲江:长安附近的风景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多反映国家、民族的命运,情感真挚、豪放。陆游的诗歌风格鲜明,常以悲愤之情表达对国家和家族的深刻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与对往昔的怀念。七月十六日晚,作者在高兴亭登高俯瞩长安与南山,正值秋季,四周的景色引发他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以秋季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诗的开头以“秋到边城角声哀”引入,生动描绘了边城的凄凉气氛,角声与烽火交织,仿佛在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痛。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情感,借助“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的意象,展现了他在高处独酌的悠然与沉思。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他对时局的深切关心。
在诗的后半部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南山的明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寄托,既有对故国的思念,也有对亲友的期待。最后一句“应待人来”则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人渴望与人相聚的情感,形成一种温馨的期待与对未来的希望。
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优美的自然景象结合,展现了陆游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堪称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到边城角声哀:描绘了秋天的到来,边城的环境显得格外悲凉,角声传来,象征战争的哀伤。
- 烽火照高台:烽火的亮光照耀着高台,暗示着战乱的紧迫与危险。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诗人以悲歌为背景,独自在高处酌酒,表达了一种无奈而又悠然的情感。
- 多情谁似南山月:南山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与深情,诗人感叹多情的人,难以与之相比。
- 特地暮云开:特意在暮色中,云层散开,明月显露,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表明诗人期待友人来访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南山的明月比作多情之人,增强情感的生动性。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乡、感时伤事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孤独与期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收获与凋零,寓意时光流逝,人生无常。
- 角声:象征战争与悲伤,暗示历史的沉重。
- 烽火:象征战乱与动荡,反映社会的不安。
- 南山月:象征思乡与情感寄托,代表着美好而遥远的希望。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自然美景,象征着诗人的故乡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波媚》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自然灾害
D. 人生 -
“多情谁似南山月”中的“南山月”象征什么? A. 朋友
B. 思乡与情感
C. 国家
D. 自然景色
答案:
- C. 陆游
- B. 战争
- B. 思乡与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陆游《秋波媚》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的感慨,然而陆游更倾向于用秋天的意象表现孤独与忧伤,而杜甫则通过月夜描绘兄弟间的情感。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