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z6上人游五台》

时间: 2025-01-19 15:34:37

此去清凉顶,期瞻大圣容。

便应过洛水,即未上嵩峰。

残照催行影,幽林惜驻踪。

想登金阁望,东北极兵锋。

意思解释

送灵z6上人游五台

原文展示:

此去清凉顶,期瞻大圣容。
便应过洛水,即未上嵩峰。
残照催行影,幽林惜驻踪。
想登金阁望,东北极兵锋。


白话文翻译:

这次去清凉的顶峰,期待能瞻仰大圣的容颜。
应该会经过洛水,尚未登上嵩山的高峰。
夕阳的余晖催促着行人的脚步,幽静的林间珍惜停留的踪影。
想要登上金阁远眺,东北方向正是战事的前线。


注释:

  • 清凉顶:五台山的最高峰,常被认为是修行人向往之地。
  • 大圣容: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象征着慈悲和智慧。
  • 洛水:指洛河,古代名水,常用作地理标志。
  • 嵩峰:嵩山的高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 残照: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临行前的惆怅感。
  • 金阁:指五台山上的寺庙建筑,常用于修行和朝圣的地方。
  • 兵锋:象征战争的前线,暗示社会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惟白,号青原,唐代高僧,著名的诗人和禅宗大师。他的诗作多描绘佛教思想,充满了禅意,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送灵z6上人游五台》写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诗人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并寄托了对佛教信仰的向往。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无数的修行者和朝圣者,诗中流露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此诗以送别为主题,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思想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的开篇便以“清凉顶”引出五台山的神圣与清幽,接着提到期待见到大圣的容颜,表现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随后,诗人描绘行程中的风景,夕阳下的残照和幽静的林间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旅途的惆怅。

整首诗意境幽远,情感深厚,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心灵归处的渴望。诗的结尾提及“金阁”和“东北极兵锋”,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和平与理想的向往。整体而言,齐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将送别与追求理想的主题巧妙结合,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此去清凉顶,期瞻大圣容。
      此句表达了出行的目的地和期望,清凉顶象征着理想的境界,而大圣容则代表着信仰的指引。

    2. 便应过洛水,即未上嵩峰。
      提及过洛水,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遥远,而嵩峰则是更高的目标,象征着追求的理想。

    3. 残照催行影,幽林惜驻踪。
      夕阳的残照催促着行者,营造出一种临别前的惆怅与不舍,幽静的树林让人留恋,表现出对旅途的留恋。

    4. 想登金阁望,东北极兵锋。
      结尾提及金阁,使人联想到信仰的归宿,而“东北极兵锋”则暗示着世事的纷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 修辞手法:
    诗中采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诗的艺术特点。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社会动荡的思考,情感基调中透着对和平与信仰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清凉顶:象征着心灵的安宁与理想的追求。
  • 大圣容:代表着信仰的力量与智慧。
  • 残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幽林:表达对自然美的珍惜与向往。
  • 金阁:象征着修行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
  • 兵锋:暗示社会动荡与人心的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清凉顶”指的是哪座山? A. 嵩山
    B. 五台山
    C. 泰山

  2. “残照催行影”中的“残照”指的是什么? A. 星光
    B. 夕阳的余晖
    C. 早晨的阳光

  3. 诗中提到的“东北极兵锋”暗示了什么? A. 友谊
    B. 战争与动荡
    C. 自然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送别》 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齐己的作品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与信仰的寄托,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生哲理的启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文集》
  • 《唐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