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

时间: 2025-01-20 00:43:03

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

夜夜相思直到明,有梦怎生成?

伊若忽然来梦里,邻笛又还惊。

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
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
夜夜相思直到明,有梦怎生成?
伊若忽然来梦里,邻笛又还惊。
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白话文翻译:

人们常说有情的人必定有梦,没有梦的人难道就没有情感吗?
每晚的思念总是持续到天明,梦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她忽然在梦中出现,邻居的笛声又会让我惊醒。
笛声一阵阵传来,听得人心中难忍,满是断肠之声。

注释:

  • 有情:指有感情、情意。
  • :此处指对恋人或情感的期盼与幻想。
  • 夜夜相思:每晚都在思念着对方。
  •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指代诗中的对象。
  • 邻笛:邻居吹奏的笛声。
  • 断肠声:形容极度悲伤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连静女,宋代女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爱情的感慨与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诗人生活在一个对爱情充满期待与幻想的时代,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交织,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思念的痛苦与梦境的美好,诗人通过对“梦”的反复提及,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开篇即以“人道有情须有梦”引出主题,质疑没有梦的情感是否真实,显示出对爱情期待的渴望。接着,诗人通过“夜夜相思”展现了思念的苦涩,直至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无力。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邻笛”引入外界的干扰,笛声的响起既是对梦境的打破,也是对情感的刺激。最后一句“浑是断肠声”将整个诗篇的情感推向高潮,令读者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表的悲伤与思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思念到梦境,再到现实中的痛苦,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细腻的情感体验,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道有情须有梦:人们说有情的人必有梦,开篇引入情感主题。
    • 无梦岂无情:没有梦的人难道就没有情感吗?反问句加强了情感的复杂性。
    • 夜夜相思直到明:每晚思念延续到天亮,表现了思念之深。
    • 有梦怎生成:对梦的产生产生疑问,隐含对情感的探讨。
    • 伊若忽然来梦里:如果她在梦中突然出现,展现对爱的渴望。
    • 邻笛又还惊:邻居的笛声将梦境打破,象征现实的干扰。
    • 笛里声声不忍听:笛声让人难以承受,暗示内心的痛苦。
    • 浑是断肠声:笛声象征着悲伤,表达了思念的绝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笛声,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 拟人:赋予梦以情感,使梦境更具吸引力。
    • 对仗:如“夜夜相思”与“无梦岂无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梦”与“情”展开,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与思念的苦涩,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对爱情的期盼与幻想,是情感的寄托。
  • 笛声:既是外界的干扰,也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暗示对思念的痛苦。
  • 相思:体现了深切的情感联系,表现出对爱人的执着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有梦”的是哪个主题?

    • A. 友情
    • B. 爱情
    • C. 亲情
  2. “夜夜相思直到明”中的“明”指的是什么?

    • A. 白天
    • B. 晚上
    • C. 梦境
  3.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了对思念的感受?

    • A. 星星
    • B. 笛声
    • C. 水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比较连静女的《武陵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但连静女更侧重于思念的痛苦,而李清照则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欣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