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时间: 2025-01-01 12:45:37

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白话文翻译:

这座古寺曾因应天而建起宝塔,而今又在此筑起精致的庐舍。
佛教为何得以如此盛行,诗人对此却感到有些疏离。
墙壁已经荒废,水迹遗留无几,老僧专心学习,却只剩下模糊的书本。
他笑我这位重回此地的人,年复一年却始终没有定居的地方。

注释:

  • 应天:指的是古代的应天府,今南京地区。
  • 建塔:指的是建造佛塔,表示佛教的兴盛。
  • 精庐:精致的房舍,指寺庙内的居所。
  • 释氏:指佛教,释是释迦牟尼的简称。
  • 壁荒遗尽水:墙壁已经荒废,水迹所剩无几,暗指寺庙的衰败。
  • 僧老:年老的僧人,表明寺庙中僧人的孤独与坚持。
  • 学翳书:学习书本的内容已模糊不清,意指知识的衰退。
  • 重来者:指再次回到此地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佛教与自然的思考,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古寺之中,诗人重游旧地,感叹寺庙的衰落与变化。社会动荡与佛教的盛衰让他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诗歌鉴赏:

《古寺》一诗以古寺为背景,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开头两句,诗人回忆起古寺曾因应天而兴建塔楼,而今又新建庐舍,这种对比突显出时间的变迁与人们对信仰的寄托。接着,诗人反思佛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感到一种疏离感,这种情感在“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表达了对佛教盛行的无奈与对自我处境的迷茫。

第三、四句则转向具体的环境描写,寺庙的墙壁已经荒废,水迹所剩无几,预示着佛教的衰退和人情的冷暖。而老僧“学翳书”,则呈现出一种孤独的坚持,尽管环境日渐萧条,仍旧努力学习,似乎在追寻着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后一句“笑我重来者”,则透露出一种自嘲和对人生无常的认知,诗人在此地徘徊,却始终没有安定下来,表达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应天曾建塔:回顾古寺的历史,强调其辉煌的过去。
  2. 又此结精庐:现在又新建房舍,表现出对佛教的继续传承。
  3. 释氏缘何熟:对佛教在社会中的盛行感到困惑。
  4. 诗人念总疏:表达了诗人与佛教之间的疏离感。
  5. 壁荒遗尽水:描写寺庙的荒凉,暗示其衰退。
  6. 僧老学翳书:老僧孤独学习,却只剩下模糊的书本。
  7. 笑我重来者:老僧以笑容面对诗人,暗含对诗人境遇的理解。
  8. 经年不定居:诗人对归属感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对比,表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老僧的学习状态与环境的荒废形成对比,使情感更为生动。
  • 象征:古寺象征着信仰的传承与衰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寺的怀念,对佛教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揭示了人与环境、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传统与信仰的寄托。
  • :代表着佛教的崇高与永恒。
  • 精庐:象征着人们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 :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
  • :代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古寺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怀念与敬仰
    B. 轻视与否定
    C. 无所谓
    答案:A

  2. “释氏缘何熟”的意思是? A. 佛教为何盛行
    B. 佛教为何冷淡
    C. 佛教为何难以理解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老僧在做什么? A. 努力修行
    B. 学习书本
    C. 与人交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两者皆探讨孤独与内心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的洒脱,而刘学箕则强调对信仰与传统的反思。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3. 《古代诗词中的佛教影响》

以上内容为对《古寺》这首诗的全面解析与欣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