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

时间: 2025-01-01 14:17:48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折桂令·中秋
作者:张养浩 〔元代〕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轮明月是谁磨出来的呢?它照亮了整个天地,映照着山河。
清凉的玉露轻轻滴落,洗净了秋空,银色的银河如同无波的水面,比平常的夜晚更清澈,没有任何障碍,桂花的影子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老子高歌,想要问嫦娥,良辰美景,若不能醉酒,如何享受这美好?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轮飞镜:指明月,形容其圆润如镜。
  • 照彻:照亮得非常明亮。
  • 玉露泠泠:清冷的露水轻轻滴落,玉露指的是清晨的露水。
  • 洗秋空:洗净了秋天的天空。
  • 银汉:银河,形容夜空中的星河。
  • 恹恹:形容无精打采,精神不振。

典故解析:

  • 嫦娥:月宫的仙女,常与月亮和中秋节相关。
  • 老子:指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及其高歌象征着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养浩,元代著名的诗人、戏曲家,擅长曲词,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及对社会的批判。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折桂令·中秋》创作于中秋节,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节日,更加激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渴望在良夜中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

《折桂令·中秋》以中秋的明月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首词以一轮明月为引子,开篇即抒发出对月亮的赞美,"一轮飞镜谁磨?"生动而富有哲思,仿佛在询问这轮明月的来源,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生奥秘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玉露泠泠"和"洗秋空银汉无波"的描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仿佛可以感受到露水的清凉与星空的旷远。诗人用"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表现出中秋之夜的独特韵味,桂影摇曳更增添了几分诗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

最后,"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结合,表现了诗人在美好时光中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诗人以老子的高歌,引出对嫦娥的向往,意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充满了浓厚的哲思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轮飞镜谁磨?:询问明月的来源,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月的光辉照亮大地,象征着普照和温暖。
  •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用清露描绘静谧的秋夜,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强调中秋夜的特别,桂花的摇曳生姿增添了诗意。
  •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通过老子的形象,连接个人情感与传统文化。
  • 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在美好的夜晚中,感叹若不醉酒,如何享受这良辰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一轮飞镜"比喻明月,形象生动。
  • 拟人:"桂影婆娑"赋予桂影以生命,表现其生动。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中秋月亮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月、桂、露等意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纯洁、美好与思念。
  • 桂花:象征着团圆与美好的生活。
  • 玉露:代表清新与宁静的自然之美。
  • 银汉:象征着无尽的夜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折桂令·中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养浩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嫦娥”是: A. 一位仙女
    B. 一位王后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将军

  3. “一轮飞镜谁磨?”中“飞镜”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明月
    C. 星星
    D. 湖泊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讨。两者都反应了诗人对月亮的热爱,不同的是《折桂令》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水调歌头》则强调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