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时间: 2025-01-01 14:36:1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双调】殿前欢_对菊自叹可
作者: 张养浩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登会波楼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玉香逦花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村居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白话文翻译:
我对着菊花感叹,真是可怜这秋天的时光。一帘细雨悄然落下,笼罩着西楼。重阳节过后,黄花已然凋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我对着黄花感到自愧不如,花依旧盛开,而我却比黄花更加憔悴。问花,却不见它回应,花却代我愁苦。登上会波楼,四周是连绵的山峦,倚在栏杆上,俯瞰大明湖,湖面如翠玉般铺展,映衬着金色的波光。华鹊在其中飞舞,问我何以在这江边的凉意中徘徊。荷花盛开,十里芳香弥漫。沙头啼鸟的声音,唤醒了我梦中的微官。玉香四溢,花中无物能比这风流。花的容姿夺人目光,冰雪般的美丽让我感到羞愧,窗帷里更加幽静。每当花开时节,风月似乎都被熏陶透彻。神仙若在此,又何必去扬州呢?月光下的村庄让我思绪万千,过了中年便赋予了这首词。为何在闲暇时不愿来到城市?只怕世俗却又新诗。面对这落花的村庄,流水缓缓流过,柴门紧闭,柳树外山峦重叠。即便有些微风细雨,也无法靠近这蒲笠与蓑衣。
注释:
- 对菊: 对着菊花,表达情感。
- 疏雨: 细雨。
- 重阳后: 指重阳节后,象征秋天的结束。
- 黄花: 这里指菊花。
- 人自羞: 自感羞愧。
- 问花不语: 问菊花却无言以对。
- 会波楼: 一座楼名,俯瞰景致。
- 十里香风散: 荷花的香气四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养浩,元代著名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融合。他的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诗人以菊花为引,抒发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我形象的反思,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菊”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便以菊花的凋零引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而诗人自觉身世的羸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描绘的景象如细雨、黄花、流水等,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秋日画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世间纷扰的思考,透过“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共鸣,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菊自叹可怜秋”:对菊花感慨,怜惜秋天的凋零。
- “一帘疏雨暗西楼”:细雨笼罩西楼,增添了秋意。
- “黄花零落重阳后”:“黄花”指菊花,重阳节后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 “减尽风流”:“减尽”表示风采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拟人: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使花具有人性,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 “风月都熏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惋惜,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了对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与人生态度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 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一种孤独的美。
- 细雨: 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象征柔弱与忧伤。
- 黄花: 代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
- A. 桃花
- B. 菊花
- C. 荷花
- D. 玫瑰
- 答案: B. 菊花
-
诗中提到“重阳后”,指的是哪个节日后?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重阳节
- D. 春节
- 答案: C. 重阳节
-
诗人为何对黄花感到自愧不如?
- A. 因为黄花美丽
- B. 因为黄花比他年轻
- C. 因为黄花比他精神
- D. 因为他比黄花瘦
- 答案: D. 因为他比黄花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张养浩的《对菊自叹可》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养浩更侧重于自然与自我内心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表达了对已逝爱情的追忆与哀伤。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