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时间: 2024-12-29 19:47: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作者: 张养浩 〔元代〕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
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白话文翻译:
悲风如阵阵袭来,荒烟笼罩着旧日的仇恨,碑铭已经残缺,难以辨认。
想必那位是汉朝的君王,而晋朝的臣子们在这风云变幻中庆祝的时光也已消逝,
如今都化作北邙山下的尘土。
即使是君王,也无人回应;即使是臣子,也无人回应!
注释:
- 悲风成阵:指悲伤的风像阵阵袭来,渲染了诗的哀伤气氛。
- 荒烟埋恨:荒芜的烟雾掩埋了往日的仇恨,表达了历史的遗忘与无奈。
- 碑铭残缺应难认:碑文已经残破,难以辨认,象征了历史的沧桑与遗失。
- 北邙山:历史上著名的墓地,象征着死亡和永恒的沉寂。
典故解析:
- 北邙山:北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是古代帝王和名臣的葬地,许多历史人物的墓葬在此,诗中提到此地,暗示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哀叹。
- 汉朝君与晋朝臣:诗中提到的汉朝和晋朝,反映了历史的更替与兴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80年-1348年),元代著名诗人、杂剧作家,字子直,号云溪,因其作品多涉及历史、哲学,风格悲壮、深沉,常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反省。
创作背景: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历史更迭之际。诗人借古抒怀,追忆过去的王朝与英雄,借此表达对历史的无常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北邙山的荒烟与风阵,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无情与人物的悲剧。诗的前两句“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直接引入了诗歌的主题,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接下来的句子“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则在描绘历史人物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的更替与兴衰。诗人用“都做北邙山下尘”来形容历史人物的最终归宿,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形成了强烈的反复,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已难以呼唤,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厚重,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人事无常的感叹,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风成阵:悲伤的风像阵阵袭来,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感伤。
- 荒烟埋恨:荒凉的烟雾掩埋了往日的仇恨,表现出历史的沉重与遗忘。
- 碑铭残缺应难认:古碑铭文因岁月而残缺,难以辨认,象征历史的模糊与消逝。
- 知他是汉朝君:诗人开始追忆汉朝的君王,表现对历史的敬仰。
- 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晋朝的臣子在风云变幻中庆祝的时光已然消逝。
- 都做北邙山下尘:所有的辉煌最终都化为尘埃,强调历史的无常。
- 便是君,也唤不应:即使是曾经的君王,如今也无人回应,传达孤独与遗忘。
- 便是臣,也唤不应:即使是曾经的臣子,同样无人回应,强调历史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悲风与荒烟比作一种情感的具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反复:最后两句的反复使用“便是君,也唤不应”与“便是臣,也唤不应”,强调了历史人物的孤独感与无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历史无常的感慨。通过北邙山这一象征,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悲凉而又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悲风:象征着悲伤与沉重的情感。
- 荒烟:代表历史的模糊与遗忘。
- 碑铭: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 北邙山:历史的埋葬之地,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邙山”主要象征什么?
A. 富饶的土地
B. 历史人物的埋葬地
C. 繁华的城市
D. 战争的遗址 -
“碑铭残缺应难认”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友情的珍惜 -
诗中反复提到“便是君,也唤不应”,其主要意义是?
A. 对君王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无情感叹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臣子的嘲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夜泊牛津》:李白的诗作,包含对历史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首诗都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但张养浩的作品更倾向于悲伤与沉重,而李白的作品则多了一份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通过对历史的吟咏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