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吴松》

时间: 2025-01-19 19:16:27

江边无处觅天随,又趁斜阳过渺瀰。

远爱柳林霜后色,一如春至欲黄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过吴松 赵师秀 〔宋代〕 江边无处觅天随,又趁斜阳过渺瀰。 远爱柳林霜后色,一如春至欲黄时。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江边找不到随天而去的踪迹,又趁着斜阳经过那遥远的水面。远远地喜爱柳林在霜后的色彩,就像春天到来时将要变黄的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随:随天而去,指自然的变化或远去的景象。
  • 渺瀰:遥远的水面。
  • 霜后色:霜降后的颜色,通常指植物在霜后的变化。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诗中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对景色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再次经过吴松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深情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首句“江边无处觅天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而“又趁斜阳过渺瀰”则描绘了诗人随着夕阳经过遥远水面的情景。后两句“远爱柳林霜后色,一如春至欲黄时”则通过对比霜后柳林的颜色和春天即将变黄的柳叶,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无处觅天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无奈和感慨。
  • 次句“又趁斜阳过渺瀰”描绘了诗人随着夕阳经过遥远水面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 后两句通过对比霜后柳林的颜色和春天即将变黄的柳叶,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霜后柳林的颜色和春天即将变黄的柳叶,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拟人:“天随”赋予自然变化以人的行为,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随:自然的变化,远去的景象。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渺瀰:遥远的水面,营造宁静悠远的氛围。
  • 柳林霜后色:霜降后的柳林颜色,象征季节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随”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人的行为 C. 远去的景象 D. 时间的流逝
  2. 诗中“渺瀰”指的是什么? A. 遥远的水面 B. 近处的水面 C. 天空 D. 地面
  3. 诗中“柳林霜后色”与什么进行对比? A. 春天的柳叶 B. 夏天的柳叶 C. 秋天的柳叶 D. 冬天的柳叶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描绘江边景色,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赵师秀《再过吴松》:两者都描绘江边景色,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梦境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师秀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