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 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 老僧汲水归,松露堕衣绿。 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
白话文翻译:
在深山之中,寺庙隐匿不见,只有藤蔓的阴影覆盖着修长的竹子。 突然间,听到了稀疏的钟声,白云填满了整个空旷的山谷。 老僧人打水归来,松树上的露水滴落,使得衣服染上了绿色。 钟声渐渐消逝,寺庙的门也关闭了,山中的鸟儿各自争相归巢。
注释:
- 藤阴锁修竹:藤蔓的阴影覆盖着竹子,形容山中幽静。
- 疏钟声:稀疏的钟声,指寺庙的钟声。
- 白云满空谷:白云填满了山谷,形容山中云雾缭绕。
- 松露堕衣绿:松树上的露水滴落,使得衣服染上了绿色,形容山中清晨的景象。
- 钟残寺门掩:钟声渐渐消逝,寺庙的门也关闭了,形容夜晚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孚(约1240-1303),字子昂,号鹤山,元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隐逸之情。这首诗描绘了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孚隐居山林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元代,文人多有隐逸之风,陈孚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首句“山深不见寺”,以“不见”二字巧妙地表达了寺庙的隐秘,而“藤阴锁修竹”则进一步以藤蔓和竹子的形象,加深了山中的幽静氛围。后两句“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通过钟声和白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结尾两句“老僧汲水归,松露堕衣绿”和“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则通过老僧和山鸟的活动,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深不见寺:山中幽深,寺庙隐匿不见,表达了寺庙的隐秘和山中的幽静。
- 藤阴锁修竹:藤蔓的阴影覆盖着竹子,加深了山中的幽静氛围。
- 忽闻疏钟声:突然间听到了稀疏的钟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白云满空谷:白云填满了山谷,形容山中云雾缭绕,加深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 老僧汲水归:老僧人打水归来,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
- 松露堕衣绿:松树上的露水滴落,使得衣服染上了绿色,形容山中清晨的景象。
- 钟残寺门掩:钟声渐渐消逝,寺庙的门也关闭了,形容夜晚的宁静。
- 山鸟自争宿:山中的鸟儿各自争相归巢,展现了山中生活的自然和宁静。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藤阴锁修竹”中的“锁”字,赋予藤蔓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
- 比喻:如“白云满空谷”中的“满”字,比喻白云填满了山谷,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 山深:象征着隐秘和幽静。
- 藤阴:象征着自然的覆盖和保护。
- 疏钟声: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呼唤。
- 白云:象征着纯洁和超脱。
- 松露: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生机。
- 山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藤阴锁修竹”中的“锁”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排比
- 诗中“白云满空谷”中的“满”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排比
- 诗中“老僧汲水归”描绘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A. 清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 诗中“钟残寺门掩”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热闹 B. 宁静 C. 悲伤 D. 欢乐
答案:1. A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陈孚的《烟寺晚钟》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幽静景象,但陈孚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意境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陈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收录了众多古代山水诗,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诗词比较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