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矶待月》
时间: 2024-12-29 21:3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筠矶待月》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偶坐松根送落晖,
竹风零露湿人衣。
乱萤点水只自照,
宿鸟赴林犹并飞。
玉塔微澜秋月吐,
澄江净练夜潮归。
好山不负平生约,
故傍吾庐翠作围。
白话文翻译:
我偶然坐在松树根下,送走了夕阳的余晖,
竹林中的微风和露水湿润了我的衣裳。
萤火虫在水面上闪烁,只有它们在自顾自地照明,
栖息的鸟儿飞向林间,依然成群而行。
玉塔映照着微波荡漾,秋月从中吐出光辉,
澄清的江水如绸缎般流淌,夜潮悄然归来。
美丽的山川不会辜负我一生的约定,
所以我依偎在这山水之间,翠绿环绕着我的居所。
注释:
- 偶坐: 偶然坐下,表示一种随意的状态。
- 松根: 松树的根部,此处指坐着的地方。
- 落晖: 夕阳的余晖。
- 竹风零露: 竹林中凉爽的风和露水。
- 乱萤: 形容萤火虫在夜晚飞舞的情景。
- 玉塔: 可能指寺庙或故宫中的塔,象征高雅和宁静。
- 微澜: 微微的波纹。
- 澄江净练: 清澈的江水如同练绸一般。
- 平生约: 一生的承诺。
- 吾庐: 我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彦甫,号竹溪,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山水景致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作者生活的某个宁静时刻,表达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筠矶待月》是一首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宁静的作品。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秋夜山水的优美图景。开篇“偶坐松根送落晖”,既点明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又引出夕阳西下的景象,瞬间勾勒出一种静谧的环境。接下来的“竹风零露湿人衣”,则通过竹林的微风和露水,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一丝丝的凉意。
“乱萤点水只自照”一句,描绘了夜晚萤火虫在水面闪烁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灵动。接着“宿鸟赴林犹并飞”则表现了鸟儿归巢的情景,流露出一种归属感和生活的平静。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玉塔微澜秋月吐”的景象,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玉塔吐出清辉,既有意象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心中的宁静。最后两句,“好山不负平生约,故傍吾庐翠作围”,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珍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愿意与自然为伴,守护这份宁静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坐松根送落晖”:随意坐下,送走余晖,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情。
- “竹风零露湿人衣”:竹林中的风带来露水,暗示了自然的清新。
- “乱萤点水只自照”:萤火虫在水面闪烁,生动表现夜晚的景象。
- “宿鸟赴林犹并飞”:鸟儿归林,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 “玉塔微澜秋月吐”:秋月映照,波光荡漾,展现出夜的静谧之美。
- “澄江净练夜潮归”:清澈的江水如绸,夜潮归来,表现自然的规律。
- “好山不负平生约”:山水不负诗人一生的期望。
- “故傍吾庐翠作围”:诗人愿在这美丽的山水中栖息,形成一种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净练”,形象生动。
- 拟人:如“乱萤点水只自照”,赋予萤火虫以生命。
- 对仗:如“玉塔微澜秋月吐,澄江净练夜潮归”,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沉思,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根: 稳固与宁静的象征。
- 竹风: 清新、自然的象征。
- 萤火虫: 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玉塔: 高雅与宁静的象征。
- 秋月: 寂静与思考的象征。
- 澄江: 纯净与和谐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筠矶待月》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乱萤点水只自照”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A. 夕阳西下
B. 夜晚的萤火虫
C. 清晨的露水 -
诗中提到的“玉塔”象征着什么?
A. 富贵
B. 高雅与宁静
C. 热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的《春晓》: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与《筠矶待月》: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象,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弥逊则强调自然美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