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五日与兄弟清坐灯下不饮取黄精荔子甘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龙楼曾侍赭黄衣,内竖传柑拜舞时。
空嗅清香愁永夜,梦魂何处觅丹墀。
白话文翻译: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与兄弟们清静地坐在灯下,没有饮酒,而是享用黄精和荔子的甘美。
曾在龙楼中侍奉过穿着赭黄衣服的人,内侍在传递柑橘时曾舞动着身姿。
如今空闻那清香,却只感到愁苦漫漫长夜,梦中的魂魄又要到何处去寻觅那丹墀呢?
注释:
- 龙楼:指的是宫殿或皇宫。
- 赭黄衣:指的是黄色的御服,通常代表着皇帝或高官。
- 内竖:指的是宫中的侍从,负责传递物品。
- 柑:一种水果,这里指的是柑橘类的水果。
- 丹墀:指的是皇宫中的台阶,象征权力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诗作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正月十五,正是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欢庆。诗人在特定的节日中与兄弟共度清闲时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昔荣华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这首诗以正月十五的节日背景为基础,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开头以“龙楼曾侍赭黄衣”引入,诗人回忆起曾经在宫中侍奉的经历,带有些许的自豪与惆怅。紧接着“内竖传柑拜舞时”,通过对仪式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与热闹。转折之处,诗人“空嗅清香愁永夜”,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与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以“梦魂何处觅丹墀”收尾,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虽然表面上是对节日的庆祝,实际上却隐含着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体现了李弥逊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和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龙楼曾侍赭黄衣:回忆曾经在皇宫中侍奉的经历,暗示过去的荣耀与地位。
- 内竖传柑拜舞时: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显示出繁华的生活与热闹的场景。
- 空嗅清香愁永夜:感受到清香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愁苦,表明节日的欢庆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梦魂何处觅丹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清香”与“愁”形成对比,突出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丹墀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反映出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在节日欢庆背后,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表现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楼:象征权力与辉煌的过去。
- 赭黄衣:代表着地位与荣耀。
- 清香:暗示着美好与享受,反衬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龙楼”指的是: A. 一座山
B. 皇宫
C. 一条河 -
“空嗅清香愁永夜”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愁苦
C. 兴奋 -
诗中提到的“丹墀”象征着: A. 美食
B. 权力与荣耀
C. 自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但李白更多的是借酒抒怀,而李弥逊则是在节日的背景下反思过往的生活,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