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山峦环绕着平静的湖面,波光荡漾,像是在摇动城池;湖面上的光影映衬着青山,似乎让山更显得青翠;在如水晶般的楼阁下,夜深人静,快要到三更时分;雾气弥漫时,柳树在朦胧中,云朵之间透出月光;露水在荷叶上翻动,水面上飞舞着萤火虫;微风轻轻吹拂,直到天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撼:摇动,震动。
- 浸:浸润,浸泡。
- 欲:将要,快要。
- 三更:夜深时分,指午夜12点到2点之间。
- 雾柳:雾中的柳树,形容朦胧的景象。
- 流萤:飞舞的萤火虫。
- 萧萧:形容风声或声响,常用来描绘清冷、孤寂的意境。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水流萤”可以引申到古人对自然美的喜爱,表现了诗人对夜晚景色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明,号梅溪,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词作著称,作品常融情于景,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目睹湖边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夜的静谧与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湖泊夜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感。开篇“山绕平湖波撼城”以宽广的视角展开,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观,湖面的波澜仿佛在与城池对抗,展现出一种生动的动感。接着“湖光倒影浸山青”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将湖水与山色紧密联系,形成和谐的自然画卷。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将目光聚焦于细微之处,“水晶楼下欲三更”让人感到夜深人静,楼阁如水晶般剔透、清澈,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随着景象的递进,雾柳、云月、露荷、流萤等意象相继出现,使得整个画面层次分明,生动而富有韵味。最后一句“萧萧散发到天明”则以轻柔的风声结束,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悠远。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夜晚的自然美,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的情怀,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绕平湖波撼城:山峦环绕着平静的湖面,波光荡漾,仿佛在摇动城池,展现出壮丽的景象。
- 湖光倒影浸山青:湖水的光线与影子映衬着青山,形成了和谐的自然景观。
- 水晶楼下欲三更:在水晶般的楼阁下,夜深人静,时间接近三更,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雾柳暗时云度月:在雾气弥漫的时刻,柳树朦胧,云层间透出月光,增添了神秘感。
- 露荷翻处水流萤:露水在荷叶上翻动,水面上飞舞着萤火虫,描绘出灵动的夜景。
- 萧萧散发到天明:微风轻轻吹拂,直到天亮,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晶楼”比喻楼阁的清澈。
- 对仗:山水、光影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雾柳暗时”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湖边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泊与超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稳重与永恒。
- 湖:象征宁静与柔和。
- 月:象征清幽和思念。
- 萤:象征灵动与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晶楼”象征着什么?
- A. 清澈与宁静
- B. 冷酷与孤独
- C. 奢华与繁华
-
“雾柳暗时云度月”中,柳树的姿态如何?
- A. 明亮
- B. 朦胧
- C. 清晰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失落
- C. 宁静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元干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夜景,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后者则将个人情感融入景中,展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