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感事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4 11:14:23

闻道泸江破,伤心却复疑。

六年犹力抗,群盗竟猖披。

壮士乘危数,官军出援迟。

几人全骨肉,夜走哭荒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泸江破,伤心却复疑。
六年犹力抗,群盗竟猖披。
壮士乘危数,官军出援迟。
几人全骨肉,夜走哭荒陂。

白话文翻译:

听说泸江被攻破了,心中伤感又感到怀疑。
六年来仍然在奋力抵抗,然而群贼竟然如此猖狂。
壮士们在危急时刻奋起反抗,官军出援却迟迟未到。
有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夜里逃跑在荒凉的山坡上哭泣。

注释:

  • 泸江:指泸江,位于中国四川省,是重要的水路。
  • 伤心却复疑:心中悲伤,但又对消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 六年犹力抗:六年来仍然在努力抵抗外敌。
  • 群盗:指的是众多的盗贼或敌人。
  • 壮士:勇敢的士人或战士,指在危急时刻勇敢反抗的人。
  • 官军出援迟:指政府军出兵援助的时间太晚。
  • 全骨肉:指失去的亲人。
  • 夜走哭荒陂:夜里逃跑,在荒凉的山坡上哭泣,表达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

典故解析:

本诗主要反映了明代时期社会动荡与战争带来的苦痛,尤其是泸江的破坏象征着国家的沦陷与人民的苦难。诗中提及“壮士”和“官军”,暗示了人民的反抗和官府的无能,反映了历史上许多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崧(生卒年不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社会现实为主。他的诗风往往沉重而富有历史感,关注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地方豪强横行,人民生活困苦。刘崧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家国破碎、亲人流离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悲怆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闻道泸江破,伤心却复疑”,表达了听闻国家危难的悲痛,以及对消息真实性的困惑,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接下来的“六年犹力抗,群盗竟猖披”,通过对六年抗争的回顾,突显出人民的顽强与不屈,但又无奈地描绘出敌人猖狂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抗争的艰辛。后两句“几人全骨肉,夜走哭荒陂”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传达出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无奈,赋予诗歌更为沉重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道泸江破:得知泸江被敌人攻破,暗示着国家的沦陷。
  2. 伤心却复疑:对消息的悲伤和怀疑,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3. 六年犹力抗:回顾过去六年的抗争,体现出人民的坚韧。
  4. 群盗竟猖披:敌人猖狂,显示出抗争的艰辛与困境。
  5. 壮士乘危数:在危急时刻,勇士们奋起反抗,表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
  6. 官军出援迟:政府军反应迟缓,反映出官府的无能。
  7. 几人全骨肉:失去亲人的痛苦,无奈而深切。
  8. 夜走哭荒陂:描绘逃亡的场景,展现了人们的绝望与悲伤。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抗争与敌人猖狂的对比,突显出人民的无奈。
  • 意象:如“夜走哭荒陂”,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痛心、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官府无能的批判,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泸江:象征国家的沦陷与破碎。
  • 壮士:代表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 骨肉:象征亲情的分离与失去。
  • 荒陂:暗示无家可归的悲惨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及的“泸江”象征什么? A. 亲情
    B. 国家沦陷
    C. 自然风光
    D. 战争胜利

  2. 诗中描述的“官军出援迟”反映了什么? A. 官府的无能
    B. 壮士的勇敢
    C. 群盗的猖狂
    D. 人民的团结

  3. “夜走哭荒陂”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增强了情感? A. 排比
    B. 拟人
    C. 意象
    D. 对仗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动荡的感受。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崧的《九日感事三首》和杜甫的《春望》,均表现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刘崧更侧重于个体的痛苦与无奈,而杜甫则更为宏观,体现出对国家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