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白华岩同张南虚彭石堂范浯州》
时间: 2025-01-04 07:53:5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九日登白华岩同张南虚彭石堂范浯州
作者: 邱云霄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石磴交迷红叶乱,牧童遥指碧花丛。
坐侵斜菊初经雨,巾挂长松不受风。
万井平依青嶂落,一峰寒入翠云重。
登临不尽茱萸醉,漫引青藜东复东。
白话文翻译:
在石阶上,红叶纷飞,显得杂乱无章,牧童远远地指着那片碧绿的花丛。
坐在这里,斜斜的菊花刚刚经过了一场雨,头巾挂在长松树上,丝毫不受风的影响。
万家灯火平平依偎在青色的山岭下,一座山峰的寒意融入了翠绿的云层中。
登高远望,无法尽兴地享受这茱萸的醉意,随意引导着青藜向东再向东。
注释:
- 磴: 石阶,山路。
- 交迷: 交错迷乱。
- 牧童: 放牛的孩子,常象征天真无邪。
- 碧花丛: 绿花丛,意象清新。
- 斜菊: 斜倚的菊花,暗指秋天的气息。
- 巾: 头巾,此处指作者的装束。
- 青嶂: 青色的山岭。
- 茱萸: 一种植物,常用作中秋节的象征,寓意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邱云霄,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诗风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其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诗人在白华岩登高,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借景抒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日的山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头两句,诗人以“石磴交迷红叶乱”引入,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红叶的飘落与牧童的指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斜菊”和“长松”描绘了一种雨后清新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惬意与闲适。最后两句“登临不尽茱萸醉,漫引青藜东复东”将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与对生活的思考结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磴交迷红叶乱: 描述石阶上错落的红叶,展现出秋天的迷人景色。
- 牧童遥指碧花丛: 牧童指向远方的花丛,象征着童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坐侵斜菊初经雨: 表现出菊花的清新,雨后的自然给人带来新的生机。
- 巾挂长松不受风: 诗人的头巾挂在松树上,展现出一种安静与自然的融合。
- 万井平依青嶂落: 描绘了村庄的灯火依偎在青山旁,展示出人居环境的和谐。
- 一峰寒入翠云重: 表达了山峰的寒意与云层的重叠,渲染出一种深邃的气氛。
- 登临不尽茱萸醉: 强调了重阳节的习俗,寓意对生活的欢愉与醉心。
- 漫引青藜东复东: 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青藜作为象征,寓意着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山水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触。
- 对仗: 语言工整,体现出古诗的韵律美。
- 意象: 结合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展现出诗的丰富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
意象分析:
- 红叶: 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有一种凄美与怀旧情绪。
- 牧童: 代表着纯真与自然的联系,强调了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 菊花: 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暗示着人生的哲理。
- 青嶂与寒峰: 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深邃,引发人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磴交迷红叶乱”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登临不尽茱萸醉”中的“茱萸”在重阳节中通常象征什么? A. 祝福
B. 思念
C. 快乐
D. 幸福 -
诗中提到的“牧童”象征着什么? A. 纯真
B. 现代生活
C. 忧愁
D. 繁华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邱云霄与杜甫: 两位诗人均以登高写景,邱云霄注重自然之美,杜甫则关注人事之悲。
- 王之涣与邱云霄: 王之涣的诗更具豪放气概,而邱云霄则表现出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