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同诸子作》

时间: 2025-01-01 12:29:24

频年京国思君梦,此日危楼得共登。

暑气半消青嶂里,襟期偏洽白云层。

海潮飞雨侵瑶席,涧道流霞断古藤。

拚醉不愁明月去,松门深夜有禅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镇海楼同诸子作
作者: 黎邦瑊 〔明代〕

频年京国思君梦,此日危楼得共登。
暑气半消青嶂里,襟期偏洽白云层。
海潮飞雨侵瑶席,涧道流霞断古藤。
拚醉不愁明月去,松门深夜有禅灯。

白话文翻译:

好几年在京城一直思念你,今天在这高楼上得以与朋友们共同登高。
炎热的天气在青山中已经消退,心中的期盼恰好与白云相融。
海潮夹杂着飞雨侵袭着瑶席,山涧的霞光流淌,古藤被切断。
我拼命醉酒也不愁明月离去,松门深夜中有禅灯闪烁。

注释:

  • 频年:几年。
  • 京国:指京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 危楼:高楼。
  • 襟期:胸怀的期许或期待。
  • 洽:融洽、契合。
  • 瑶席:美丽的席子,通常用于宴会。
  • 飞雨:急促的雨水。
  • 涧道:山涧的小路。
  • 流霞:流动的晚霞。
  • 拚醉:拼命喝醉。
  • 禅灯:寺院中用来照明的灯,象征着禅意。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松门深夜有禅灯”可以联想到佛教中的禅宗文化,暗示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邦瑊(约1510-约1571),明代诗人,生于南京,后居于扬州。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士人思想活跃的时期,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镇海楼同诸子作》通过描写与友人共同登高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开篇以“频年京国思君梦”引入,表现了诗人在长时间的思念后,终于在此时此地与友人相聚的激动心情。接着,诗人描绘了高楼上的美丽景色,青山绿水在暑气逐渐消退之后显得更加清新,恰如其分地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期待。

在“海潮飞雨侵瑶席”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最后两句“拚醉不愁明月去,松门深夜有禅灯”,表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宁愿醉酒也不在乎明月的离去,显示出一种洒脱与超然的心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对友情、人生和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频年京国思君梦:表达了长久以来在京城思念朋友的情感。
    2. 此日危楼得共登:今天在高楼上与朋友共聚,心中喜悦。
    3. 暑气半消青嶂里:夏季的热气已减少,青山间的环境更为宜人。
    4. 襟期偏洽白云层:期盼的心情与白云相融,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5. 海潮飞雨侵瑶席:描写海潮和飞雨的侵袭,暗示着生活的变幻无常。
    6. 涧道流霞断古藤:溪流的霞光流动,古藤被切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7. 拚醉不愁明月去:宁愿醉酒也不担心月亮的离去,表现了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8. 松门深夜有禅灯:松树门深夜有禅灯,暗示了安静的思考与内心的平和。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海潮飞雨”与“涧道流霞”形成对照。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内心情感的反应。
    • 意象:通过景象传达情感,如“明月”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高楼: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青嶂: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海潮、飞雨:象征生活的变幻与不可预测。
  • 明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禅灯: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频年京国思君梦”中的“京国”指的是: A. 京城
    B. 乡村
    C. 海边
    D. 山脉

  2. 诗中提到的“拚醉不愁明月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明月的依恋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生活的洒脱
    D. 对酒的热爱

  3. “松门深夜有禅灯”中的“禅灯”象征: A. 繁华
    B. 内心宁静
    C. 友情
    D. 自然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为登高望远的诗作,表现人生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高处所见,表达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黎邦瑊《镇海楼同诸子作》王之涣《登鹳雀楼》
    • 二者都描绘了登高的景象,表达了对友谊与人生的思考,但黎邦瑊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洒脱,王之涣则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诗词百家谈》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