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文博之云南省觐》

时间: 2025-01-19 17:45:47

此去行歌《陟岵》诗,短长亭外柳如丝。

雨过山驿鸡啼竹,风送江程狖挂枝。

花下迎亲依晓署,尊前忆弟梦春池。

可能裁得相思锦,六六红鳞寄莫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孙文博之云南省觐
作者: 黄叔琳 〔清代〕

此去行歌陟岵诗,
短长亭外柳如丝。
雨过山驿鸡啼竹,
风送江程狖挂枝。
花下迎亲依晓署,
尊前忆弟梦春池。
可能裁得相思锦,
六六红鳞寄莫迟。


白话文翻译:

这次你去云南省的旅途,想必会唱着歌,吟着诗,
在短长亭外,柳条如丝般摇曳。
雨过后,山中的驿站传来鸡鸣,竹林间格外清幽,
风送来江边的旅程,猴子在树枝上嬉闹。
花下迎亲的场景,正值晨曦,
酒桌前,我在回忆弟弟,梦中回到春天的池塘。
或许能为你裁制一块思念的锦绣,
六六的红鳞鱼,寄托着我对你的思念,莫要迟来。


注释:

  • :山丘或小山。
  • 短长亭:这里指的是亭子,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
  • :即猕猴,古时常用以形容嬉闹的场景。
  • 相思锦:指思念的情感,如锦绣般美好。
  • 六六红鳞:可能指红色的鱼,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典故解析:

  • 送别:诗歌中体现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符合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送别主题。
  • 春池:春天的池塘常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也代表着美好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叔琳(生平约1580-1668年),字子华,号素庵,晚号白云山人,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细腻。他的诗歌常常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和乡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送别友人孙文博前往云南省觐见的时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云南作为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思念的情感。


诗歌鉴赏:

全诗以送别为主题,开头便描绘出旅途的情景,既有自然的描写,又有情感的流露。诗中短长亭外的柳树,象征着离别的惆怅;雨过山驿的鸡鸣与风送江程的猕猴,都是对友人行程的祝福,描绘出一种生动的自然场景与轻松的气氛。随后提到迎亲的花下,回忆起与弟弟的情景,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最后以“相思锦”与“红鳞”作为寄托,象征着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情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谊与离别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去行歌陟岵诗:表达了旅途中的歌声与诗意,描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2. 短长亭外柳如丝:柳树摇曳,传递出离别的伤感,柳丝如愁思。
  3. 雨过山驿鸡啼竹:雨后的景象清新,鸡鸣声中蕴含着生活的气息。
  4. 风送江程狖挂枝:风带来江边的旅途,猴子在树上嬉戏,显示出自然的生动。
  5. 花下迎亲依晓署:迎亲的场景充满了喜庆与温暖,晨光中显得生机勃勃。
  6. 尊前忆弟梦春池:酒桌前回忆弟弟,梦中的春池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7. 可能裁得相思锦:表达了对友人思念的情感,寄托在艺术的作品中。
  8. 六六红鳞寄莫迟:希望友人早日回信,红鳞鱼象征着吉祥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如丝”,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送江程”,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雨过山驿鸡啼竹”,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离别带来的情感波动。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织,传达出一种深厚的人情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离别与思念。
  • :象征生活的气息与生机。
  • :象征旅途的方向与希望。
  • :象征喜庆与温暖的人际关系。
  • 春池:象征美好的记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短长亭”意指什么?

    • A. 一种建筑形式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2. “相思锦”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思念
    • C. 友情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离愁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别》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多展现了豪放与壮丽的气概。
  • 王之涣的《送别》: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伤感,情感更加沉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黄叔琳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