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四年春戊申(一作归王官次年作)》

时间: 2025-01-01 12:54:11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阑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意思解释

光启四年春戊申

作者:司空图 〔唐代〕

原文展示:

乱后烧残数架书,
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
小阑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
不必门多长者车。

白话文翻译:

战乱之后,烧毁了几本书籍,
山峰前依旧眷恋着我的小屋。
渐渐地忘却烦恼,愈发喜欢人少的日子,
照镜子时空自怜,等待着鹤飞离。
孤独的水边春水涨满,
小窗前花香在午后的阳光下初露。
尽情歌唱,随心所欲地逃避名利,
不在乎门前多的是长者的车马。

注释:

  • 乱后:指经历了战乱之后。
  • 烧残:被战火烧毁,残破不堪。
  • 恋吾庐:依恋自己的居所。
  • 忘机:忘却世俗的纷争与烦恼。
  • 览镜:照镜子,观察自己。
  • 鹤疏:指孤鹤,象征清静闲适的生活。
  • 孤屿池痕:孤立的小岛和池水的痕迹。
  • 小阑花韵:小窗前花的韵味。
  • 酣歌:尽情歌唱,沉醉于音乐中。
  • 逃名:逃避名利的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字子云,号静庵,唐代诗人,擅长诗歌与骈文。其诗风清新俊逸,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光启四年春,正值战乱之后,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光启四年春戊申》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诗人在经历过战乱的洗礼后,依然对自己的居所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坚持与热爱。诗中的“忘机渐喜逢人少”道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人们追求名利的时代,诗人却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体现了他高洁的情操与独特的生活理念。

诗中意象丰富,孤屿、小阑、春涨满等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通过“酣歌自适逃名久”,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更突显了他对名利的轻视,反映出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形式简洁而意蕴深远,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过往的回望,又有对未来的希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后烧残数架书:战乱后留下的书籍被焚毁,表明历史的破坏性。
  2. 峰前犹自恋吾庐:尽管经历了破坏,诗人依旧眷恋自己的家。
  3. 忘机渐喜逢人少: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渐渐忘却烦恼,享受与世隔绝的生活。
  4. 览镜空怜待鹤疏:照镜子时,感觉孤独而怜惜,期待着能有一只鹤的陪伴。
  5. 孤屿池痕春涨满:孤独的小岛旁,春水上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6. 小阑花韵午晴初:小窗前花香四溢,表现出春日的美好。
  7. 酣歌自适逃名久:纵情歌唱,享受生活,逃避名利的束缚。
  8. 不必门多长者车:不在乎门前的车马喧闹,强调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鹤疏”,将孤独与理想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 对仗:如“酣歌自适”与“不必门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孤屿、小阑、春涨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超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孤屿:象征孤独与独立,体现诗人的隐逸情怀。
  • 池痕: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花韵:春天的花香,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忘机”指的是什么?
    A. 忘却烦恼 B. 忘却时间 C. 忘却家乡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逃避名利 C. 忽视名利

  3. “孤屿池痕春涨满”描述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田园风光,表达隐逸之情,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
  • 孟浩然《春晓》:与《光启四年春戊申》相比,前者更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后者更突出对名利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