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宦游萧索为无能,
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
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怜马,
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
肯教世路日兢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宦海沉浮和失去朋友的感慨。他觉得自己的宦游生活清冷而无能为力,选择在中条山的高处隐居。得到了宝剑,仿佛有了一个强壮的仆人;失去了书信,久而久之就像失去了良朋。燕昭王并非只是空怜马,支遁也并不妨碍他喜爱鹰。于是决定远离世俗的纷扰,愿意让自己在世路上谨小慎微,保持警惕。
注释
- 宦游:指在朝廷做官或赴各地任职的生活。
- 萧索:形容冷清、寂寞的情景。
- 中条:指中条山,位于今山西省,隐喻高洁的生活。
- 剑:象征力量和保护。
- 亡书:失去书信,指失去联系的朋友。
- 燕昭:燕昭王,历史上以贤明著称,重视人才。
- 支遁:支道林,隐士,传说中与鹰有缘。
- 绳检:绳索检验,意指约束自己,保持警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长,号静斋,生于公元837年,卒年不详。他以诗歌、书法、绘画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后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隐居之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隐逸生活,表达对宦海的厌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退栖》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宦海浮沉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孤寂,展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开头两句直接点出宦游生涯的萧索,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无能为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通过“得剑”与“亡书”的对比,体现出内心的矛盾。得剑象征着力量与保护,而失去书信则暗示着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孤独。
在后面的比喻中,燕昭王对马的宠爱与支遁对鹰的喜爱,传递出一种超脱的情感。诗人在此处借古人之事,反映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生活选择,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态度:他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警觉,渴望过一种清净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宦游萧索为无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失望,感到孤独和无能。
- 移住中条最上层:选择在高处隐居,隐喻追求清静的生活。
- 得剑乍如添健仆:得到力量的象征,增强了自我保护。
- 亡书久似失良朋:失去联系的朋友,感受到孤独。
- 燕昭不是空怜马:以燕昭王的故事强调对有才之人的重视。
- 支遁何妨亦爱鹰:支遁的隐逸与对鹰的热爱,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自此致身绳检外:决心远离世俗,保持警觉。
- 肯教世路日兢兢:愿意在世俗生活中保持谨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剑比作健仆,强调力量的增强。
- 对仗:如“得剑”与“亡书”形成对比,表现内心的矛盾。
- 引用典故:通过燕昭和支遁的典故,增强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宦海人生的厌倦,渴望隐逸生活,同时也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力量、勇气与保护。
- 书:象征友谊与人际关系。
- 鹰:象征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 马:象征才华与价值。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宦游萧索”为何?
- A. 形容生活繁华
- B. 形容生活清冷
- C. 形容生活忙碌
-
诗中提到的燕昭王是因何被重视?
- A. 其勇敢
- B. 对马的珍视
- C. 其富有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
- A. 追求名利
- B. 渴望清净
- C. 逃避现实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司空图的《退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司空图则更多地反思人生与友情的关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空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