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名》
时间: 2025-01-17 09:2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争名岂在更搜奇,不朽才消一句诗。
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疏还有正人知。
荷香浥露侵衣润,松影和风傍枕移。
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
白话文翻译
争名利又何必去搜寻奇特的事物,真正不朽的只是那一句诗句。
我不甘于屈辱,英气仍然受到阻碍,但仍有明白人知晓我的志向。
荷花的香气和露水浸润着衣衫,松树的影子在和风中移动,靠在我的枕边。
我只愿与这尘世外的境界共同栖息,无妨也爱恋这美好的文人时代。
注释
- 争名:争夺名声。
- 岂在更搜奇:难道要去寻找那些稀奇的事物吗。
- 不朽:指永恒的,能够流传下去的。
- 穷辱:指贫困和屈辱。
- 英气:指人的气质和志向。
- 乖疏:指与人疏远或不合。
- 正人知:指有见识的人了解。
- 荷香:荷花的香气。
- 浥露:浸润露水。
- 松影和风:松树的影子在微风中摇曳。
- 共栖尘外境:共同生活在超然的境界。
- 文时:文人所处的时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约837-908年),唐代著名诗人、文人,字子高,号云溪。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世与衰亡,作品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擅长于古诗和词,诗风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争名》写于唐代,正值文人争名逐利的时代,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名利的看法,对真正文学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理想的坚持。
诗歌鉴赏
《争名》以简练的笔触探讨了名声与真正价值的关系。开篇即以“争名岂在更搜奇”引入,表明了诗人对追求名声的反思,认为真正的艺术和价值在于“句诗”,即在于作品的内容和深度,而非表面的奇特与新颖。这一观点在诗中反复回响,诗人强调了内在的修养和气质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以“穷辱未甘英气阻”表达了对屈辱的反抗,尽管处于不利境地,仍然不屈从于环境的压制。这种气节使得诗人显得更加高尚,而“乖疏还有正人知”的句子则传达出一种希望,即使在世俗的纷扰中,依然有人能理解和欣赏真才实学。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如“荷香浥露”和“松影和风”,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表明他愿意远离尘世的纷争,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最后以“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总结,表明了对美好文人时代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争名岂在更搜奇:反问句,表明追求名声不必追求奇特。
- 不朽才消一句诗:强调真正的诗句才是永恒的价值。
- 穷辱未甘英气阻:即便身处困境,也不甘心屈服。
- 乖疏还有正人知:即使与世俗相疏离,仍有人识得我的志向。
- 荷香浥露侵衣润:描绘自然之美,增添诗意。
- 松影和风傍枕移:展现诗人宁静的生活状态。
- 只此共栖尘外境:愿意与清净的环境共处。
- 无妨亦恋好文时:即使与名利无缘,也愿意热爱文人时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追求的目标,强调其虚幻性。
- 拟人:荷香和松影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正文学价值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高尚,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香:象征清雅、高洁。
- 松影:象征坚韧、持久。
- 露水:象征生命的清新和纯净。
- 尘外境:象征超脱世俗、追求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争名》中的“争名”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追求名声
- C. 追求知识
- D. 追求权力
-
诗中提到的“荷香”象征什么?
- A. 生命
- B. 高洁
- C. 财富
- D. 权力
-
诗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渴望名利
- B. 淡泊明志
- C. 追求权力
- D. 逃避现实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登高》中的忧国忧民与司空图的淡泊名利,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历史责任感,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