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06 14:49:58

雕墙击壤唐尧世。

万阖千门喧鼓吹。

青烟细上半终南,红粉暗流腥渭水。

昭阳日晃寒鸦背。

太液波翻金鲤尾。

不意绳枢瓮牖閒,有人独写燕丹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作者: 秦鸿

雕墙击壤唐尧世。
万阖千门喧鼓吹。
青烟细上半终南,
红粉暗流腥渭水。
昭阳日晃寒鸦背。
太液波翻金鲤尾。
不意绳枢瓮牖闲,
有人独写燕丹子。


白话文翻译:

在唐尧的时代,雕刻的墙壁与大地相碰撞,
千家万户中鼓声喧闹,热闹非凡。
青烟细细向上升起,飘向半边的终南山,
红妆女子悄然流淌在腥臭的渭水之中。
昭阳的阳光洒在寒鸦的背上,
太液的波涛翻动着金色的鲤鱼尾。
意外地,绳枢的窗户旁闲置着,
却有一个人独自描写燕丹的故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雕墙:雕刻精美的墙壁。
  • 击壤:指用力击打地面,表示盛况。
  • 万阖千门:形容家家户户,门庭若市。
  • 青烟:青色的烟雾,象征着隐约的山水。
  • 红粉:指年轻女子,象征娇艳。
  • 腥渭水:渭水流域,因水质而得名,形容污浊。
  • 昭阳:指阳光明媚的地方。
  • 寒鸦:寒冷季节的乌鸦。
  • 太液波:指太液池的波浪。
  • 金鲤尾:金色的鲤鱼尾巴,象征美好。
  • 绳枢:窗户的转轴。
  • 燕丹子:燕国的故事,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典故解析

  • 唐尧:传说中的明君,象征理想社会。
  • 渭水:渭河水域,历史文化的象征。
  • 燕丹:指燕国的燕丹子,历史人物,与忠义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关注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当代,反映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展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像。


诗歌鉴赏:

《玉楼春》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现代视角的诗作。诗人在开篇通过“雕墙击壤唐尧世”引入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暗示了古代的繁华盛景与现在的对比。通过“万阖千门”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热闹与繁荣,而“青烟细上半终南”则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古代的追忆。

在诗中,红妆女子与腥渭水的对比,揭示了美与丑、繁华与落寞之间的冲突,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反思。后面的“昭阳日晃寒鸦背”,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

最后一句“不意绳枢瓮牖闲,有人独写燕丹子”则回归到个人的情感表达。独自写作的情景,显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深思,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将个人与历史、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雕墙击壤唐尧世:描绘了唐尧时期的繁荣景象,雕刻的墙壁象征着文化的辉煌。
  2. 万阖千门喧鼓吹:形容众多家庭的热闹与欢庆,鼓声阵阵。
  3. 青烟细上半终南:青烟细细上升,暗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4. 红粉暗流腥渭水:暗示女子在世俗中挣扎,流淌在污浊的水中,形成鲜明对比。
  5. 昭阳日晃寒鸦背:阳光照耀在寒鸦身上,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
  6. 太液波翻金鲤尾:自然与美的结合,波涛翻滚,象征生机。
  7. 不意绳枢瓮牖闲:意外的闲适,表现出对生活的反思。
  8. 有人独写燕丹子:个人在历史中孤独思考,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烟细上”,将烟雾比作无形的自然力量。
  • 拟人:如“寒鸦背”,赋予了乌鸦以生命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示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雕墙:象征文化的繁荣。
  2. 青烟:自然的隐喻,传达出诗人的思念。
  3. 红粉:美丽与现实的冲突。
  4. 腥渭水:污浊的现实,象征生活的苦涩。
  5. 寒鸦:孤独与冷清。
  6. 金鲤尾:美好的象征,生机勃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唐尧”象征什么? A. 现代社会
    B. 理想的古代社会
    C. 个人情感

  2. “青烟细上半终南”中,青烟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惑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历史的沉重

  3. 诗中提到的“腥渭水”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生活的污浊
    C. 古代的繁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对比《月下独酌》中的孤独与《玉楼春》中的历史思考,二者都展现了个人情感,但前者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反思,后者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现代诗词创作技巧》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