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触处迷人代,兹山尚姓焦。
上头仍栋宇,到眼忽云霄。
树色南徐近,江声北岸遥。
衣冠留洞壑,不必访松寥。
白话文翻译:
在这迷人的地方,这座山仍然叫做焦。
山顶依旧有建筑,目之所及仿佛直上云霄。
南边的树木颜色鲜艳,北岸的江水声远远传来。
身着华丽衣冠的人们留在山谷中,不必去寻访那稀疏的松林。
注释:
- 迷人代:迷人之地,形容这里的美丽风景。
- 兹山:此山,指眼前的焦山。
- 栋宇:建筑物,指山上的房屋。
- 云霄:云层之上,形容山的高耸。
- 树色:树木的颜色,这里指树木的青翠。
- 江声:江水的声音。
- 衣冠:指衣着整洁的人。
- 留洞壑:停留在山谷里。
- 松寥:稀疏的松树。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焦山”本身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焦山曾是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诗人以此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浚,明代诗人,其生平较为鲜明,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创作于游览焦山之际,诗人通过对山水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焦山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触处迷人代”就直接引入了一个迷人的景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诗人描绘了山上的建筑与高耸的山峰,展现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到眼忽云霄”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山的高耸与壮丽,仿佛让人置身于云端。南边的树木色彩鲜艳,北岸的江声遥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最后两句“衣冠留洞壑,不必访松寥”,则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意在表达一种归隐自然、远离喧嚣的生活理想。整首诗不仅描写了自然美景,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触处迷人代:描绘出焦山迷人的景色,使人心醉神迷。
- 兹山尚姓焦:明确指出这座山是焦山,强调其独特性。
- 上头仍栋宇:山顶依然有建筑,表明人类与自然的结合。
- 到眼忽云霄:山高入云,令人赞叹。
- 树色南徐近:南方的树木色彩斑斓,近在咫尺。
- 江声北岸遥:北岸的江水声传来,形成远近对比。
- 衣冠留洞壑:身着华服的人们留在山谷,体现了人文气息。
- 不必访松寥:不需去寻找稀疏的松林,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的高耸与云霄相提并论,提升了景象的壮丽感。
- 对仗:如“树色南徐近,江声北岸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衣冠留洞壑”,赋予了人以情感,使画面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人们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焦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文的交融。
- 栋宇:代表人类文明的存在。
- 树色:象征生命的活力。
- 江声:代表自然的声音,带来宁静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触处迷人代”意指: A. 迷人的地方
B. 令人烦恼的地方
C. 令人失望的地方 -
“上头仍栋宇”中的“栋宇”指的是: A. 高山
B. 建筑物
C. 大树 -
诗的最后一句“衣冠留洞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自然的归隐
C. 对城市的厌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望岳》与杜浚的《焦山 其一》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杜甫更侧重于对高山的崇敬与感慨,而杜浚则通过描绘人文气息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两首诗在意象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杜浚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诗经与唐宋诗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