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暮裁缝歇,深嫌气力微。
才能收箧笥,懒起下帘帷。
怨坐空然烛,愁眠不解衣。
昨来频梦见,夫婿莫应知。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裁缝的工作停了下来,心中深感力不从心。
才刚收拾好东西,却懒得起身去拉下窗帘。
怨恨地坐着,烛光摇曳,感到十分空虚,愁苦得无法入眠。
昨夜频频梦到我的丈夫,他可能并不知道我的思念。
注释:
- 裁缝:指从事缝纫工作的女性,隐喻诗人自己。
- 气力微:感到力量不足,形容疲惫。
- 箧笥:古代的箱子,用来存放衣物或其他物品。
- 帘帷:窗帘或帷幕。
- 怨坐:怨恨自己静坐不动。
- 空然烛:蜡烛发出的微弱光亮,象征孤独。
- 愁眠不解衣:因愁苦而无法入眠,衣服也无法脱下。
- 梦见:梦中见到的人,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典故解析:
该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整体风格和情感隐含着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爱情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提到的“夫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諲(约公元710年-约公元770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天姥,原籍江宁,后居长安。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著称,擅长描写女性的情感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女性的生活常常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诗人可能通过此诗表达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丈夫的深情。
诗歌鉴赏:
《闺情》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日暮裁缝歇”引入,画面感强烈,展示了夜幕降临时的静谧与无奈。诗中的“深嫌气力微”,透出一种疲惫感,仿佛在暗示着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辛劳与无奈。
接下来的“才能收箧笥,懒起下帘帷”,不仅描绘了她收拾物品的情景,还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使有能力完成这些琐事,但内心的疲惫让她选择了放弃。接着“怨坐空然烛”,一根蜡烛的微光象征着她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愁苦的心情在烛光中愈发显得孤寂。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的“昨来频梦见,夫婿莫应知”,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女性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暮裁缝歇:黄昏时分,裁缝的工作停下,暗示着一天的结束和疲惫的开始。
- 深嫌气力微:内心深处感到力不从心,反映出她的无奈和疲惫。
- 才能收箧笥:虽然能收拾,但内心却觉懒惰,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力感。
- 懒起下帘帷:对日常琐事的倦怠,增强了孤独感。
- 怨坐空然烛:蜡烛的微弱光亮映衬她的孤独。
- 愁眠不解衣:愁苦让她无法入眠,表明了情感的沉重。
- 昨来频梦见:梦中的丈夫是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思念。
- 夫婿莫应知:暗示对方可能并不知晓她的情感,这种隔阂让她更感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空然烛”比作孤独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怨坐空然烛,愁眠不解衣”,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日暮”、“蜡烛”等意象,构建了悲凉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及生活中的孤独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局限和对情感寄托的渴求。
意象分析:
- 日暮:象征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裁缝:代表着女性的传统角色和她们的内心世界。
- 蜡烛:微弱的光亮象征孤独和内心的渴望。
- 梦:梦境是思念的寄托,反映内心深处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裁缝”是指谁? A. 男性
B. 女性
C. 朋友
D. 家人 -
“怨坐空然烛”中的“空然”意指什么? A. 丰富
B. 空虚
C. 明亮
D. 充实 -
诗中提到的“夫婿”指的是诗人的什么人? A. 朋友
B. 丈夫
C. 兄弟
D. 父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諲的《闺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思念,但王諲的诗更显孤独与无奈,而李清照的诗则显得更加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歌与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