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渔梁
波际插翠筠,离离似清籞。
游鳞到溪口,入此无逃所。
斜临杨柳津,静下鸬鹚侣。
编此欲何之,终焉富春渚。
白话文翻译:
在波浪的交界处,翠绿的竹子挺立,稀疏地像清澈的水面一样。
游动的鱼鳞游到溪边,在这里没有逃跑的地方。
斜靠着杨柳的岸边,静静地看着鸬鹚的伴侣。
编织这些渔具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最终还是要去富春江边。
注释:
- 波际:波浪的交界处。
- 翠筠:翠绿色的竹子。
- 清籞:清澈的水面。
- 游鳞:游动的鱼鳞。
- 津:水边。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富春渚:富春江的沙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字少白,号丘壑,唐代诗人,擅长诗歌、散文,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渔业兴旺。皮日休在富春江边创作,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渔具和渔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渔梁》以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渔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中通过“波际插翠筠”,描绘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竹子的生机,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游鳞到溪口,入此无逃所”一句,生动地反映出鱼儿游弋于水中的自由与无奈,暗示了自然与生命的微妙关系。
“斜临杨柳津,静下鸬鹚侣”则通过静谧的场景,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鸬鹚作为捕鱼的助手,象征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关系。最后两句“编此欲何之,终焉富春渚”,则透出诗人对渔具所用之地的思考,富春渚不仅是渔者的归宿,更象征着生活的理想和心灵的归属。
整首诗在意象上将竹、鱼、柳、鸬鹚结合在一起,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清新的自然风光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交融,令人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际插翠筠:在波浪交汇之处,竹子挺立,显示出自然的生机。
- 离离似清籞:竹子和水面相映成趣,给人以清新之感。
- 游鳞到溪口:鱼儿在溪流中游动,生动表现出渔业的繁荣。
- 入此无逃所:鱼儿虽然自由,却无法逃避被捕的命运,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斜临杨柳津:描绘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增添了诗的柔美。
- 静下鸬鹚侣:鸬鹚的伴侣静静地在水边,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 编此欲何之:诗人自问编织渔具的目的,反映内心的迷惘。
- 终焉富春渚:最终归宿在富春的沙洲,象征着理想与归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与水面比作画面,增添了生动感。
- 拟人:描绘鸬鹚伴侣,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渔具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出诗人对渔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在诗中不仅展现了渔业的繁荣,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际:象征流动与变化,暗示生活的动态。
- 翠筠:象征生机与自然之美。
- 游鳞:象征生命的自由与无奈。
- 杨柳:象征柔和与宁静。
- 鸬鹚:象征人类智慧与自然的合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鳞到溪口”表现了什么?
- A. 鱼的自由
- B. 鱼的危险
- C. 鱼的快乐
- D. 鱼的疲惫
-
“编此欲何之”的意思是什么?
- A. 问渔具的用途
- B. 问渔的数量
- C. 问渔的地点
- D. 问渔的时间
-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是?
- A. 山脉
- B. 森林
- C. 河流
- D. 沙漠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描绘渔民生活的诗歌,主题与本诗相近。
- 《春江花月夜》:同样展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具豪放风格。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宁静的山水景象,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皮日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