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杂咏。茶灶》

时间: 2025-01-19 21:30:29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白话文翻译

南山的茶事开始热闹起来,茶灶就在岩石根旁边升起烟雾。水煮沸时,石头散发出气息,柴火燃烧时,杉树的脂香扑鼻而来。青色的琼浆在蒸汽中凝聚,翠绿的茶汤在炊煮中散发光泽。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呢?这些美味的茶水,最终都是为了抵换那些丰盛的膳食。

注释

  • 南山:指南方的山,象征茶的产地。
  • 茶事:指与茶相关的事务或活动。
  • :指烧水的炉灶。
  • 岩根:岩石的根部,说明灶的地理位置。
  • 水煮石发气:水煮沸时,石头表面的热气上升。
  • 薪然:柴火燃烧的状态。
  • 杉脂:杉树所产生的香气。
  • 青琼:形容茶水的颜色和质感。
  • 绿髓:指茶汤的清澈和色泽。
  • 膏粱:指丰盛的食物。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茶事,反映出唐代对茶文化的重视。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日常饮品,伴随着茶事的兴起,茶的饮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5年-883年),字梦得,号卧云,唐代诗人,擅长诗、文、词,尤以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富有生活气息,常以个人感受和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茶文化的重视与热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社交的媒介,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诗歌鉴赏

《茶中杂咏·茶灶》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南山茶事的生动场景,展现了茶文化的魅力。诗的开篇“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便让人感受到热闹的氛围,随着“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句的展开,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茶事的现场,感受到水蒸气与杉树香气交织的独特体验。

在诗的中段,作者通过“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描绘了茶汤的色泽和质感,生动而形象。最后一句“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则引发了对辛苦与享受的思考,让人感受到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整首诗在描写茶事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茶的喜爱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山茶事动:南山的茶事热闹起来,描绘出茶事的生机。
  • 灶起岩根傍:茶灶设置在岩石旁,营造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水煮石发气:水煮沸时石头散发出热气,表现出自然现象。
  • 薪然杉脂香:柴火烧时,杉树的香气四溢,增添了诗的氛围。
  • 青琼蒸后凝:茶水蒸汽后凝聚,形象地描绘了茶的美好。
  • 绿髓炊来光:茶汤清澈,散发光泽,展现了茶的品质。
  • 如何重辛苦:质疑辛苦的意义,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 一一输膏粱:最终的享受与付出形成对比,增添诗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水比作“青琼”与“绿髓”,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将水煮沸与气息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茶事的描绘,展现了茶文化的魅力,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茶的源头和文化传承。
  • 茶事:生活的乐趣与交往的场所。
  • :人类活动的象征,体现生活的细节。
  • :生命之源,象征滋养与生机。
  • 杉脂香:自然的馈赠,象征纯净与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诗中“青琼蒸后凝”中的“青琼”指的是什么?

    • A. 水
    • B. 酒
    • C. 茶
    • D. 米
  3. 诗中“如何重辛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辛苦的赞美
    • B. 对生活的反思
    • C. 对工作的热爱
    • D. 对快乐的渴望

答案

  1. B. 南方
  2. C. 茶
  3. B. 对生活的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茶》——白居易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饮茶》:同样以茶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与生活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通过饮茶的场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茶文化史》
  • 《皮日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