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人清旦起,扫雪见兰芽。
始畎春泉入,惟愁暮景斜。
未抽萱草叶,才发款冬花。
谁念江潭老,中宵旅梦赊。
白话文翻译:
山野中的人清晨早起,扫去积雪,发现了兰花的嫩芽。
春泉刚刚流入田畦,心中却只愁夕阳西斜。
萱草的叶子还没有抽出,款冬花却已经开放。
又有谁来关心江边的老人,夜半时分的旅梦又在拖延。
注释:
- 野人:指山野中的人,通常为隐士或农夫。
- 清旦:清晨。
- 扫雪:扫去积雪,象征春天的来临。
- 兰芽:兰花的嫩芽,象征春天的生机。
- 畎:田畦,指农田。
- 惟愁:只感到忧愁。
- 萱草:一种植物,象征母爱与思乡。
- 款冬:一种早春开花的植物,象征春的到来。
- 江潭:指江边的水潭。
- 旅梦:指旅行中产生的梦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萱草”与“款冬”,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春天的象征,萱草因其能忘忧而被称为“忘忧草”。此外,诗中“江潭老”可以引申为对人生老去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隐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德裕隐居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春天的到来使他思绪万千,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诗歌鉴赏:
《忆平泉杂咏·忆药栏》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开篇的“野人清旦起,扫雪见兰芽”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天气息,诗人用简单的日常生活描写,表现出自然的美好。接下来的“始畎春泉入,惟愁暮景斜”则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融入景物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感悟到春天带来的希望与即将消逝的夕阳。结尾的“谁念江潭老,中宵旅梦赊”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暗示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却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人清旦起,扫雪见兰芽。
- 描绘了一个山野人清晨起来,扫去积雪,发现兰芽的新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始畎春泉入,惟愁暮景斜。
- 春泉流入田间,象征着生机,但诗人却为夕阳西下而感到忧愁,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未抽萱草叶,才发款冬花。
- 萱草尚未发芽,款冬花却已开放,反映了春天的早来与生命的无常。
-
谁念江潭老,中宵旅梦赊。
- 诗人自问,谁来关心江边的老人,而他在夜半仍在追寻旅途中的梦,表现了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生机与夕阳的凋零形成强烈对比,突显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深沉的哲理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芽:象征春天的生命与希望。
- 春泉:象征生机与活力。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萱草:象征母爱与思乡之情。
- 款冬花:象征春天的早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德裕的《忆平泉杂咏·忆药栏》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中“惟愁暮景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忧愁
- C) 兴奋
- D) 迷茫
-
诗中提到的“萱草”象征着什么?
- A) 忘忧
- B) 生命
- C) 爱情
- D) 哀伤
答案:
- C) 春天
- B) 忧愁
- A) 忘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李德裕的作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描写自然景色的特点,但李德裕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王之涣则展现出壮阔的视野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