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 其八 泛池舟》

时间: 2025-01-06 04:41:13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

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

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舟兰作枻,芬芳皆绝世。
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
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
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

白话文翻译:

桂树做的船,兰花做的桨,芬芳的气息无与伦比。
只能在小溪中嬉戏,哪里能渡过大河。
树影映照在凉爽的夜月下,微风吹散了碧潭上的烟雾。
还未能和鱼儿一起嬉戏,菱歌声中共敲船舷。

注释:

  • 桂舟:用桂木制作的船,象征着高雅。
  • 兰作枻:用兰花制作的桨,表示精致与芬芳。
  • 潺湲:形容水流的声音,指小溪流动的情景。
  • 济大川:指渡过大河,象征困难的挑战。
  • 树悬凉夜月:树影在夜晚的月光下,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 菱歌:指在水边采菱时所唱的歌,表现出一种生活的乐趣。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桂舟”和“兰作”都体现了高雅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审美情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德裕,字士彦,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德裕在任期间,可能表达了他在繁忙政务中的一种向往与放松,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歌鉴赏:

李德裕的《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中的“泛池舟”描绘了一幅安静优雅的自然图景,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用“桂舟兰作枻”勾勒出舟船的典雅,象征着一种不受世俗拘束的生活方式。接着通过“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表达了对小溪流淌的轻松与自在,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暗示着对大河的向往却无法跨越的局限。

在自然描写上,诗中“树悬凉夜月,风散碧潭烟”的意象交织,展现了夜晚清凉的氛围与水面上轻烟的朦胧之美,营造出一种舒适的空间感,令人心神向往。而最后一句“未得同鱼子,菱歌共扣舷”则传达出诗人对鱼水之欢的渴望,虽未能如愿,但菱歌轻唱,扣舷共鸣也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展现出一种优雅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桂舟兰作枻:以桂木和兰花描绘船和桨,象征高雅与精致。
    2. 芬芳皆绝世:形容气味芬芳,超凡脱俗。
    3. 只可弄潺湲:只能在小溪中嬉戏,表明局限性。
    4. 焉能济大川:面对大河的挑战,感到无能为力。
    5. 树悬凉夜月:描绘宁静的夜晚,树影摇曳。
    6. 风散碧潭烟:微风吹动水面,烟雾缭绕。
    7. 未得同鱼子:未能与鱼儿共游,表达遗憾。
    8. 菱歌共扣舷:合唱菱歌,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 修辞手法

    • 比喻:桂舟、兰作比喻优雅的生活。
    • 对仗:如“树悬凉夜月”和“风散碧潭烟”,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德裕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诗中通过优雅的意象和宁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局限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桂舟:象征高雅与清新。
  • 兰作枻:代表精致与独特。
  • 夜月:营造宁静与凉爽的氛围。
  • 碧潭烟:水面轻烟,增添朦胧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用什么木材做的船? A. 桃木
    B. 桂木
    C. 橡木
    D. 榆木

  2. 诗中提到的水流声是什么? A. 潺湲
    B. 哗哗
    C. 轻响
    D. 叮咚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遗憾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隐逸生活的向往。
  • 诗词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与此诗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意象运用有所相似,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而李德裕更显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德裕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