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十五夜寄人》
时间: 2024-09-19 21:1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河瑟瑟转金盘,喷露吹光逆凭栏。
四海鱼龙精魄冷,五山鸾鹤骨毛寒。
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
何事清光与蟾兔,却教才小少留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中秋夜景,诗人通过对月夜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清澈的河水如金盘般流转,露水在微风中闪烁。四海的鱼龙在这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孤单,五座山中的神鸟也似乎感到寒冷。今夜月光最为圆满,然而明晚又会有缺失,谁又能在那时欣赏月亮的缺口呢?月光与蟾兔的清辉何以让人感到如此难留?
注释:
字词注释:
- 瑟瑟: 形容水流的声音,或风吹拂的感觉。
- 金盘: 指明亮的月亮,形象而生动。
- 喷露: 露水在晨曦中闪烁的样子。
- 精魄: 精神与灵魂,形容鱼龙的活力。
- 鸾鹤: 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洁与美好。
- 缺处: 指月亮的缺口。
- 蟾兔: 传说中与月亮相关的动物,寓意月亮的清辉。
典故解析:
- 此诗中的“蟾兔”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月亮上的兔子和蟾蜍,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美好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5年,因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而著称。齐己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深厚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时节,正值月圆之夜,诗人借助这一传统节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齐己的《中秋十五夜寄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高河瑟瑟转金盘”描绘了月亮在水面的倒影,生动而富有动感。接下来的“喷露吹光逆凭栏”则引入了露水的细腻,突显出夜晚的清冷与孤寂。诗中的“鱼龙精魄冷”和“五山鸾鹤骨毛寒”通过对比,展示了大自然的冷清和生命的脆弱,进而映射出人心的孤单。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人将月亮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通过描绘四海的鱼龙与五山的神鸟,表达了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今宵尽向圆时望,后夜谁当缺处看”,不仅回归到月亮的圆缺变化,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在情感上朴素而深刻,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伤,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河瑟瑟转金盘”:描绘了高河流淌的声音,月亮的光辉在水面如金盘般闪烁。
- “喷露吹光逆凭栏”:露水在晨风中闪烁,诗人倚靠栏杆,感受到清凉的气息。
- “四海鱼龙精魄冷”:描写四海之内的鱼龙因夜寒而显得冷清孤寂。
- “五山鸾鹤骨毛寒”:五座高山中的神鸟同样感到寒冷,象征孤独与凄凉。
- “今宵尽向圆时望”:今夜月亮最圆,诗人凝望着明亮的月光。
- “后夜谁当缺处看”:明晚月亮又将缺失,谁来关注那缺口呢?
- “何事清光与蟾兔”:清澈的月光与传说中的蟾兔有关,暗示着月亮带来的孤独与思念。
- “却教才小少留难”:表达了即使有美好的月光,思念的情感却仍然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 “金盘”比喻月亮,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鱼龙”与“鸾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精魄冷”、“骨毛寒”,赋予鱼龙和神鸟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折射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河: 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金盘: 代表月亮的圆满与亮丽。
- 鱼龙: 代表生机与活力,也预示着孤独。
- 鸾鹤: 代表高洁与理想,但同时也感受到寒冷的孤独。
- 清光: 象征美好与希望,隐含着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秋十五夜寄人》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金盘”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
诗中提到的“鱼龙”象征什么?
A) 高洁
B) 孤独
C) 生机
答案:
- B) 唐代
- B) 月亮
- C) 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月夜中思念亲人,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齐己的《中秋十五夜寄人》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中秋月夜的主题,但齐己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思考,而李白则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都有一种孤独与思念,但表达的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