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

时间: 2025-01-17 09:45:56

北山高处采青霞,烟影林光葺作家。

懒读不栽书带草,独眠犹爱合欢花。

霜浇古石多无发,云挂危松喜有丫。

畏俗由来如畏病,莫教尘迹破庭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山
作者: 郭辅畿 〔明代〕

北山高处采青霞,
烟影林光葺作家。
懒读不栽书带草,
独眠犹爱合欢花。
霜浇古石多无发,
云挂危松喜有丫。
畏俗由来如畏病,
莫教尘迹破庭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山上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独立情怀。诗人在高处采摘青色的霞光,烟雾和阳光交织在树林间,仿佛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家。他懒得去阅读和种植书本中的草,反而喜欢在孤独中享受合欢花的美丽。霜冻覆盖着古老的石头,似乎让它们失去了生机,而云彩则挂在高高的松树上,给人带来一丝欣喜。诗人自小就畏惧世俗,如同畏惧疾病一般,希望不要让尘世的痕迹破坏了自己宁静的庭院。

注释

  1. 青霞:指青色的云霞,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象。
  2. 烟影:烟雾的影子,形容山林间的朦胧景象。
  3. 懒读:不愿读书,表现诗人的洒脱。
  4. 合欢花:一种花,象征着温柔和爱情。
  5. 霜浇:霜冻的覆盖,形容冬天的景象。
  6. 古石:古老的岩石,象征时间的流逝。
  7. 危松:高大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孤独。
  8. 畏俗:畏惧世俗,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辅畿(约1550-1620),明代诗人,字子云,号天池,山西人。郭辅畿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他的诗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创作背景

《北山》创作于明代,正值士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北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拒绝。

诗歌鉴赏

《北山》是一首描绘自然与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北山的美丽景色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通过“采青霞”的意象,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而“烟影林光”则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以“懒读不栽书带草”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知识的冷漠,并以“独眠犹爱合欢花”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合欢花的意象,既象征着温柔的情感,也反映出诗人对纯真生活的渴望。

最后,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的压力相结合,通过“畏俗由来如畏病”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他希望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独自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的画卷,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立与坚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山高处采青霞:在高山之巅采摘青色的云霞,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2. 烟影林光葺作家:山林间的烟雾与光影交织,仿佛为诗人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家。
  3. 懒读不栽书带草:诗人对书本和传统知识的漠然,表现出对世俗成就的拒绝。
  4. 独眠犹爱合欢花:在孤独中仍然热爱合欢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
  5. 霜浇古石多无发:霜冻覆盖的古老石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6. 云挂危松喜有丫:高高的松树挂着云彩,给人带来一丝欣喜,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7. 畏俗由来如畏病:一直以来对世俗的畏惧,表现了对繁琐世俗生活的反感。
  8. 莫教尘迹破庭沙:希望不让世俗的痕迹影响到自己的宁静,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霞”与“合欢花”,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云挂危松”,让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拒绝。诗人通过描绘北山的自然之美,展现了内心的独立与坚守,传递出一种追求自由与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霞: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2. 合欢花:象征温柔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3.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4. 危松:象征坚韧与孤独,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无所谓
    D. 依赖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合欢花”象征着____

  3. 判断题:诗人认为书本知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对/错)

答案

  1. B
  2. 温柔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王维《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表达隐逸情怀,但更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李白《静夜思》:虽然主题不同,仍然表现出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诗人在孤独中的思乡情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郭辅畿研究》
  • 《中国古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