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迁莺·清明节
作者: 薛昭蕴 〔唐代〕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这一天,天气晴朗,正是得意的好年景。
马儿在湿软的泥地上显得骄傲,马鞍上铺着华丽的锦缎,我的香袖半遮着鞭子。
花香四溢,人们纷纷前来赏花,尽是绣有华丽鞍子的红马。
夕阳西下,无法再留恋,归途上草色迷蒙,烟雾缭绕。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春季的清新和明亮。
- 得意:意指心情愉悦,顺利得意。
- 马骄:形容马儿精神饱满,骄傲昂扬。
- 锦:指华丽的丝织物。
- 香袖:指带有香气的袖子,形容衣服的华美。
- 鞭:这里指马鞭,骑马时使用的工具。
- 绣鞍:指绣有花纹的马鞍。
- 朱鞅:指红色的马,常用于形容骏马。
- 留连:指留恋不舍。
- 草和烟:指草色和烟雾交融的景象。
典故解析: 本词没有特别的典故,但清明节本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寓意扫墓和春游,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昭蕴,唐代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以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喜迁莺·清明节》创作于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正值春游的好时光。诗人在这个节日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快乐和享受生活时的心情。
诗歌鉴赏:
《喜迁莺·清明节》是一首描写清明节气氛的词,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清明时节的自然美和人们欢庆的景象。开篇便以“清明节,雨晴天”引入,展现出春天的气息,雨后的晴天更显得清新明朗,正与清明节的主题相呼应。接着,诗人描写骏马在柔软的泥地中骄傲地行走,体现出马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
“香袖半笼鞭”一句,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传达出骑马时的优雅与从容。接下来的“花色融,人竟赏”更是将赏花的人们与绚丽的花卉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春天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归路草和烟”则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夕阳西下,归途的草色和烟雾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整首词既有春日的欢快氛围,又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描述清明节的天气,晴朗的气候恰逢美好年华,心情愉悦。
-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马儿骄傲地行走在柔软的泥地上,穿着华丽的锦缎,骑者手中持着香气四溢的鞭子,展现出骑马的风采。
-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花儿的色彩交融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众多骑者皆骑着装饰华丽的红马,形成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
-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夕阳西下,无法再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归途上草色和烟雾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马骄”比喻盛春的生机与活力。
- 对仗:如“香袖半笼鞭”与“日斜无计更留连”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形象描绘: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场景生动呈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清明节春游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夹杂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生机与希望。
- 马:象征自由、活力和骄傲。
- 花色:象征美好与春天的繁荣。
- 草和烟:象征归路的迷茫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节是哪个季节的节日?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中“香袖半笼鞭”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 A. 游园
- B. 骑马
- C. 赏花
- D. 归路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留恋
- C. 伤感
- D. 希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薛昭蕴的作品都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但杜甫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描绘与社会的忧虑,而薛昭蕴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春游的欢愉,体现出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