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时崔相公、杨尚书掌选)》
时间: 2025-01-01 14:14: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
——刘禹锡
耳闻战鼓带经锄,
振发声名自里闾。
已是世间能赋客,
更攻窗下绝编书。
朱门达者谁能识,
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
知君无翼上空虚。
白话文翻译:
我听说战鼓声中带着农具的声音,
你的名声从乡里振发开来。
在这世上已是能作诗的人,
为何还要在窗下苦读书籍?
朱门之内的达官显贵谁能识得你,
而那些红帐中的书生又怎能比你?
幸好遇见了昔日的丞相,
他知道你无翼而想飞向空中。
注释:
- 耳闻:听到,了解。
- 战鼓:这里指战争的声音,象征着社会动荡。
- 振发:发扬、传播。
- 里闾:乡里,街坊。
- 赋客:能作诗的人。
- 窗下:形容在家中学习。
- 朱门:富贵人家。
- 达者:达官显贵。
- 绛帐:红色帷帐,指书房中的书生。
- 天官:指高官。
- 无翼:没有翅膀,寓意无法高飞。
典故解析:
- 旧丞相:诗中提到的丞相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知名的丞相,暗示着蔡京的前途和希望。
- 朱门和绛帐:古时富贵人家的象征,反映出社会等级与学术地位的差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子厚,号梦溪,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政治上曾多次遭贬,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尤其以诗歌和散文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禹锡与蔡京的交往期间。蔡京是当时的一位进士,前往学习,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朋友的送别与祝福,同时反映出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前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在社会动荡和学术追求之间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耳闻战鼓带经锄”引入,展现了当时生动的社会画面,暗示着国家的动乱影响着士人的前途。接下来,诗人通过“已是世间能赋客,更攻窗下绝编书”的反问,表达对读书人追求学问的思考,似乎在质疑在世俗名利面前,书本知识是否真能带来成功。接着,诗人用“朱门达者”和“绛帐书生”的对比,指出了社会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强调了那些有权势的人并不一定能识得真正的人才。最后,诗人的期望寄托在“幸遇天官旧丞相”上,表现了对蔡京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突显了当时文人对前途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耳闻战鼓带经锄:听到战鼓的声音,暗示着外部环境的动荡与不安。
- 振发声名自里闾:从乡里开始,声名逐渐传播开来,表现出蔡京的奋斗与努力。
- 已是世间能赋客:已是能作诗的才能者,反映出蔡京的文学才华。
- 更攻窗下绝编书:在家中苦读,强调对知识的渴求。
- 朱门达者谁能识:达官显贵中,谁能真正识得有才之人。
- 绛帐书生尽不如:比起那些书生,蔡京更有才华与潜力。
- 幸遇天官旧丞相:幸运地遇到了昔日的丞相,暗示蔡京的未来有希望。
- 知君无翼上空虚:诗人感叹蔡京虽有志向,但受限于环境,无法飞翔。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朱门达者”和“绛帐书生”的对比,展现了社会的冷酷与文人的无奈。
- 比喻:用“无翼”来形容缺乏机会与支持的处境,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蔡京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对文人地位的思考。诗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前途的忧虑,使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深邃,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意象分析:
- 战鼓: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 窗下:象征着闭塞的学习环境与对外界的渴望。
- 朱门与绛帐:代表着社会的等级与学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朱门”指代什么? A. 书生
B. 富贵人家
C. 农民
D. 士人 -
“耳闻战鼓带经锄”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A. 和平安宁
B. 战乱与动荡
C. 文化繁荣
D. 乡村生活 -
诗中对蔡京的期望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 A. 直接祝福
B. 对比与隐喻
C. 叙述经历
D. 自我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比,刘禹锡的这首诗更多关注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而王勃则更关注于历史变迁与个人情怀的表达。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传记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