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裴处士碧虚溪居》

时间: 2025-01-14 03:12:24

鸟声真似深山里,平地人间自不同。

春圃紫芹长卓卓,

暖泉青草一丛丛。

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

细问来时从近远,溪名载入县图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裴处士碧虚溪居
作者: 王建

鸟声真似深山里,
平地人间自不同。
春圃紫芹长卓卓,
暖泉青草一丛丛。
松台前后花皆别,
竹崦高低水尽通。
细问来时从近远,
溪名载入县图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碧虚溪的自然美景。鸟儿的鸣叫仿佛来自幽深的山林,与平原的喧嚣截然不同。春天的园圃中紫芹茁壮生长,温暖的泉水旁青草丛生。松树下前后的花朵各具特色,竹林间高低起伏,水流清澈通达。细细询问前来的路途,溪水的名字早已在县图上记载。


注释:

  • 碧虚溪:指的是一个清澈的溪流,寓意宁静和幽雅的环境。
  • 春圃:春天的园圃,象征着生机与繁荣。
  • 紫芹:一种植物,春天生长旺盛,代表生命的活力。
  • 松台:松树生长的地方,通常是风景优美之处。
  • 竹崦:竹林的山崖,意指自然的层次感。
  • 溪名载入县图中:溪流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地图上,反映出这条溪流的知名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字季陵,号少华,生于约公元730年,卒年不详。他以描写山水自然景色著称,诗风清新、自然,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是诗歌繁荣的时期。作者可能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借助描绘碧虚溪的美丽景色,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王建的《题裴处士碧虚溪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诗中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感情。诗的开头,鸟声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之中,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与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接下来的“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中,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展现出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富饶。

而“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则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层次感,松与竹的对比,花的多样性都增添了环境的生动性。最后两句“细问来时从近远,溪名载入县图中”,不仅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提升到对溪流名声的反思,也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融合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鸟声真似深山里 - 诗人用“真似”来强调鸟声的真实感,营造出深山幽静的氛围。
  2. 平地人间自不同 - 对比深山与平地,表达出自然与人世的差异。
  3. 春圃紫芹长卓卓 - 描绘春天园圃中紫色芹菜茁壮生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4. 暖泉青草一丛丛 - 温暖的泉水旁青草繁茂,进一步渲染出春天的生机。
  5. 松台前后花皆别 - 松树旁的花各自不同,表现出自然的丰富多样。
  6. 竹崦高低水尽通 - 竹林的起伏与水流的畅通,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7. 细问来时从近远 - 诗人询问前来的路程,反映出他对环境的好奇与探索。
  8. 溪名载入县图中 - 表达了这条溪流的知名度与历史,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记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声与深山相提并论,增强了自然的真实感。
  • 对仗:如“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和节奏。
  • 意象:如“春圃”、“暖泉”等,构建出春天美好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声:象征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 紫芹:代表生命的活力。
  • 暖泉:象征温暖和舒适的自然环境。
  • 松台、竹崦:分别象征坚韧与灵动的自然特征。
  • 溪流:象征流动的时间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山林
    B. 河流
    C. 平地
    D. 春园

  2. “春圃紫芹长卓卓”描绘的是: A. 冬天的景象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繁茂
    D. 秋天的宁静

  3. 诗人对溪流的态度是: A. 忽视
    B. 否定
    C. 赞美
    D. 疑惑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庐山谣》:侧重于山水的雄伟与壮丽,情感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
  • 《王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