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8:5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 其一
作者: 钱谦益 〔明代〕
淅淅斜风回隔林,
悲哉秋气倍萧森。
过禽啁哳衔兵气,
宿鸟离披逗瞑阴。
人倚片云投海角,
天收圆月护江心。
今宵思妇偏凄紧,
幸少清光照夕砧。
白话文翻译:
在斜风细雨中,树林隔着远方的村庄,
秋天的气息令人感到更加悲凉和萧瑟。
飞过的鸟儿啁啾着,似乎带着兵气,
栖息的鸟儿在昏暗的阴影中轻轻离去。
人倚着一片云彩,向海角望去,
天边的圆月守护着江心的宁静。
今晚思念的妻子更加感到凄凉,
幸好微弱的月光照亮了傍晚的砧板。
注释:
- 淅淅斜风: "淅淅"形容风声或雨声细微,"斜风"指的是斜着吹来的风。
- 悲哉: 叹息,表示感慨。
- 啁哳: 形容鸟鸣声,"衔兵气"意为鸟儿飞过带着锐气。
- 宿鸟: 指栖息的鸟。
- 片云: 一片云彩。
- 海角: 指海的边缘,也可以比喻遥远的地方。
- 圆月: 指明亮的月亮。
- 思妇: 思念丈夫的妻子。
- 清光: 明亮的月光。
- 夕砧: 傍晚的砧板,暗示着思念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谦益(1582-1664),字宗明,号惭愧,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抒情,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夜,正值秋季,诗人身处江村,恰逢无月之夜,借此景抒发思乡之情和对妻子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开头的“淅淅斜风”给人以轻柔的感受,但随之而来的是“悲哉秋气倍萧森”的感慨,表现出秋天的凄凉与孤寂。诗中的鸟语和云影不仅是自然的描写,更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鸟儿的啁啾和飞离,似乎象征着离愁别绪,令人感到无奈与哀伤。
“人倚片云投海角”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身份的孤独与思乡的情感。最后两句“今宵思妇偏凄紧,幸少清光照夕砧”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思念的重量如同砧板上的重物,沉重而无奈,但微弱的月光又给予了些许安慰,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坚韧与不屈。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情的深切思考,充分体现了钱谦益对秋天的感悟与人间情感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淅淅斜风回隔林: 清风细雨从树林间吹过,意境悠远,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悲哉秋气倍萧森: 秋季的气息更加凄凉,令人感到悲伤。
- 过禽啁哳衔兵气: 飞鸟啁啾,似乎带着战斗的气息,暗示了不安的情绪。
- 宿鸟离披逗瞑阴: 栖息的鸟儿在昏暗的阴影中轻轻离去,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惆怅。
- 人倚片云投海角: 诗人倚着云彩,向远方的海角望去,表现出对远方的向往。
- 天收圆月护江心: 天空中的圆月照亮江面,象征着希望与安宁。
- 今宵思妇偏凄紧: 今夜思念的妻子更加感到凄凉,表现出深切的思念。
- 幸少清光照夕砧: 微弱的月光照亮傍晚的砧板,为孤独的夜增添了一丝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起来,通过风、鸟、月等意象传达心境。
- 拟人: 鸟儿的啁啾赋予了生命,体现出情感的共鸣。
- 对仗: “思妇”与“清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秋季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与孤独感,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气: 象征着凋零、离别的季节。
- 鸟: 代表着自由与离愁,飞鸟与栖息鸟的对比反映出心境的变化。
- 云: 象征着漂泊与思念,连接着人与自然。
- 月: 代表着团圆、希望,亦是思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钱谦益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思妇”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母亲
- B. 诗人的妻子
- C. 诗人的朋友
-
诗中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 A. “今宵思妇偏凄紧”
- B. “人倚片云投海角”
- C. “宿鸟离披逗瞑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 同样以月为题,表现了浓厚的思乡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通过月光传递对亲人的思念,与钱谦益的思妇情感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钱谦益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