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时间: 2025-01-19 18:14: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山峦高耸,田野广袤,近处有人烟,远处是村庄。
鸟儿外面,稀疏的钟声传来,隐约可见寺庙;
花旁流水,宛如武陵源的景致。
偶然遇见的景色仿佛是画,实际上并非用笔绘制,
我所见的全是诗,心中无须言语。
看着插秧的农人,心中不愿离去,
拄着拐杖,倚靠在傍晚的黄昏中。
注释:
- 四山:指四周的山峦。
- 矗矗:高耸的样子。
- 人烟:指有人的地方。
- 灵隐寺:著名的寺庙,常被文人墨客吟咏。
- 武陵源:指的是陶渊明诗中描绘的桃花源,象征着世外桃源。
- 插秧:农田中栽种水稻时的工作。
- 杖藜:用拐杖支撑身体,藜指一种植物,常用作拐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炎,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诗人和友人一同踏青,记录了他们在自然中的所见所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傍晚的乡村景色,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野步时的愉悦心情。开篇两句以“山”和“田”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景色优美的画面,紧接着引入“人烟”和“村”则暗示了人类活动的存在,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对比。接下来的“鸟外疏钟灵隐寺”,展现了山中寺庙的宁静和悠远,仿佛在告诉我们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
“花边流水武陵源”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武陵源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传达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后面的两句则显露出诗人的艺术情怀,“有逢即画原非笔”,表达了他所见之美不仅仅是用笔可以描绘的,而是潜藏于心中的诗意。最后两句“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则反映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流连忘返的心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深切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山矗矗野田田:描绘四周高耸的山和广阔的田野,营造出开阔的自然气息。
- 近是人烟远是村:近处有人,远方隐约可见村庄,显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鸟外疏钟灵隐寺:鸟鸣声中传来寺院的钟声,给人一种宁静和灵动的感觉。
- 花边流水武陵源:花旁流水流淌,如同传说中的桃花源,渗透出理想乡的气息。
- 有逢即画原非笔:遇到的景象如画,但并非描绘而成,强调眼中所见的美。
- 所见皆诗本不言:心中所感皆为诗意,无需言语表达。
- 看插秧针欲忘返:看着农人插秧,心中流连忘返。
- 杖藜徙倚到黄昏:拄着拐杖,倚靠在黄昏的时光中,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画,表达心中对美的感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鸟外疏钟”和“花边流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自然美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切眷恋,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山:象征高耸的精神象征,代表着自然的伟岸。
- 人烟:人类生活的痕迹,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灵隐寺:代表着宗教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武陵源:典型的世外桃源,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隐寺”是指什么? A. 一种鸟类
B. 一座寺庙
C. 一种花 -
诗人对自然的感情如何表现? A. 愤怒
B. 厌恶
C. 热爱 -
“杖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工具
C. 一种饮料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乡村四月》——韦应物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乡村四月》:同样描绘田园生活,展现出自然的恬静与人文的和谐。
- 《春夜喜雨》:强调自然对生活的滋润,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