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02 08:51:31

野岸孤舟,断桥明月穿流水。

雁声嘹呖。

双落行人泪。

去岁吾家,曾插黄花醉。

今那是。

杖藜西指。

看即成千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野岸孤舟,断桥明月穿流水。
雁声嘹呖。双落行人泪。
去岁吾家,曾插黄花醉。
今那是。杖藜西指。
看即成千里。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岸边,一只孤舟漂泊,月光透过断桥照在流水上。
听,雁叫声嘹亮,令人感伤,行人泪水双落。
去年我家曾插上黄花酿酒欢醉,
如今已不复存在。拄着拐杖向西指,
看那前方,已是千里之遥。

注释:

  • 孤舟:独自一只小船,象征孤独与漂泊。
  • 断桥:桥梁断裂,暗示离别或断绝的关系。
  • 明月:象征着清冷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雁声:大雁的叫声,象征着迁徙与别离。
  • 双落行人泪:行人因思乡或离别而流下的泪水。
  • 杖藜:拄杖,象征着年迈与无奈。
  • 千里:远方的象征,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典故解析:

  • 黄花:通常指重阳节时的菊花,象征着长寿与重阳的庆祝。
  • 杖藜:古时旅行或远足者常用的拐杖,象征行走与追寻的过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子发,宋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表达思乡与离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宋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常常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赵子发在此诗中,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点绛唇》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野岸孤舟”便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孤舟不仅是身处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写照。接下来的“断桥明月穿流水”则通过月光与流水的结合,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落。

“雁声嘹呖”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对故土的思念。双落行人泪,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与无奈。接着,诗人提到“去岁吾家,曾插黄花醉”,揭示了过去的快乐与现在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叹时光的无情与生活的变化。

最后一句“杖藜西指,看即成千里”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尽管面前的路途遥远,但他依然坚持向前,追求心中的理想与目标。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岸孤舟:描绘自然环境,突显孤独感。
  2. 断桥明月穿流水:月光透过桥流动,象征时间与回忆的交错。
  3. 雁声嘹呖:雁叫声清晰,唤起思乡情绪。
  4. 双落行人泪:行人因思念而泪流满面,表达深切的离愁。
  5. 去岁吾家,曾插黄花醉:回忆往昔的欢乐,形成对比。
  6. 今那是:感叹现状与过去的对比,增加惆怅感。
  7. 杖藜西指:以拐杖指向西方,象征追求与向往。
  8. 看即成千里:强调虽然前路遥远,但仍有希望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孤舟、断桥等意象比喻人生的孤独与离散。
  • 拟人:月光与流水的交融,仿佛在诉说人生故事。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引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的人生。
  • 明月:代表思念与清冷的情感。
  • 黄花:象征欢乐的回忆与长久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孤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乐的生活
    B. 孤独与漂泊
    C. 朋友的陪伴
    D. 乡村的田园

  2. “杖藜西指”意味着什么?
    A. 返回故乡
    B. 对未来的追求
    C. 对过往的怀念
    D. 放弃希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与《点绛唇》均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环境描绘,后者则着重于个人情感的展现。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赵子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