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时间: 2025-01-01 13:54:37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作者: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白话文翻译

张良未曾虎啸时,虽家道破落也不闻哀叹。
大海之中获得壮士,击败秦朝的博浪沙。
报恩于韩虽未成功,天地间却已为之震动。
他潜匿于下邳,岂非智勇之士?
我来圯桥之上,怀念古人英风。
唯见碧水流淌,曾经没有黄石公。
叹息此人已去,徐泗一片萧条空旷。

注释

  • 子房:指张良,汉朝初年著名的谋士。
  • 虎啸:形容张良的雄图。
  • 破产:此处指张良家道中落。
  • 沧海:比喻大海之广,意在强调壮士的稀有。
  • 椎秦:指击败秦朝,博浪沙为历史事件。
  • 报韩:张良为韩王报仇的事。
  • 天地皆振动:形容他的壮举影响深远。
  • 潜匿:隐居,隐藏。
  • 黄石公:传说中的贤人,张良的恩师。
  • 徐泗:指徐州与泗水,地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李白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卓越的诗才而闻名,被称为“诗仙”。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洒脱。

创作背景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创作于李白游历下邳时,受到历史人物张良的启发,表达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对理想和豪情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良的怀念,展现了李白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反思。诗中提到的张良,不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也是李白心中理想的象征。他的故事与李白的心境相互交融,形成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点出张良的处境,虽然家道中落,却不以此为恼,而是展示了其非凡的志节。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张良在历史舞台上的壮丽表现,强调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张良的怀念,感慨历史英雄的离去,带有一丝惆怅。诗的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无奈。全诗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传达出李白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沉思,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张良未成名时,家道破落但并不以此为恼。
  •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在广阔的大海中,才华横溢的壮士能在博浪沙中打败秦朝,彰显其英雄气概。
  •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虽然没有成功报韩,但他的壮举已震动天地。
  •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张良隐居下邳,体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我来到圯桥,怀念张良的英勇风范。
  •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眼前只有碧水流淌,曾经的黄石公已不在。
  •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感叹张良已去,徐州与泗水显得空旷萧条。

修辞手法

这首诗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尤其在描述张良的智勇时,诗人通过“沧海得壮士”生动地传达了壮士的稀有与伟大。同时,诗中的叹息与怀古情怀展现了李白内心的惆怅与对英雄的向往。

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是对历史英雄张良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李白对英雄气概的钦佩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豪情与智慧的结合。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虎啸:象征着力量与威风,代表张良的英雄气质。
  • 沧海:象征广阔与壮丽,隐喻壮士的稀有。
  • 碧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历史的沧桑。
  • 黄石公:象征智慧与导师的角色,体现对历史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良在诗中被称为哪个字?

    • A. 子房
    • B. 虎啸
    • C. 黄石公
  2. 诗中提到的“沧海”象征什么?

    • A. 时间
    • B. 壮士的稀有
    • C. 自然景观
  3. 李白通过诗中哪个意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 A. 碧流水
    • B. 徐泗
    • C. 圯桥

答案

  1. A. 子房
  2. B. 壮士的稀有
  3. A. 碧流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王昌龄的《出塞》与李白的此诗相似,都是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两者都通过对英雄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