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时间: 2025-01-04 09:1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白话文翻译
去年的战斗发生在桑干河,今年的战斗则是在葱河道。士兵们在海边洗兵,马匹在天山的雪草上奔跑。万里长征的战斗,三军都已衰老。匈奴人把杀戮当作耕作,古往今来只见白骨与黄沙的田野。秦朝时筑城以避胡人,汉朝时烽火依旧在燃烧。烽火不停,战争无休。野外战斗中死去,败马在天上悲鸣。乌鸦啄食人的肠子,叼着飞向挂在枯树上的枝头。士兵们躺在草丛中,指挥官却无能为力。这才明白,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使用它。
注释
- 桑干源:指桑干河,位于今天的中国北部,是古代战争的区域之一。
- 葱河道:指葱河,也是一条重要的河流,战争时的另一个战场。
- 洗兵:洗涤武器和军队,象征准备出征。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
- 烽火:指战争的信号,古代用于传递战斗的信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高远的情怀著称,作品内容涵盖了山水、历史、人生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李白对此深感痛心,遂以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悲叹。
诗歌鉴赏
《战城南》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批判。开头两句交代了战斗的发生地点,表现出战争的频繁与无情。接下来的描写则突出了战争对士兵的摧残,"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体现了士兵们的疲惫与无奈。李白运用生动的意象,如"乌鸦啄人肠",极具视觉冲击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哀。诗中最后的反思,"兵者凶器",更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揭示,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恶。全诗情感沉重,语言简练而蕴含深意,充分体现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思想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的战斗发生在桑干河,今年的战斗则是在葱河道。
- 描述战争的频繁与无处不在,反映出战乱的持续。
- 士兵们在海边洗兵,马匹在天山的雪草上奔跑。
- 体现了士兵准备战斗的状态及环境的严酷。
- 万里长征的战斗,三军都已衰老。
- 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疲惫与士兵的无奈。
- 匈奴人把杀戮当作耕作,古往今来只见白骨与黄沙的田野。
-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无常。
- 秦朝时筑城以避胡人,汉朝时烽火依旧在燃烧。
- 历史的延续,战争从未停止。
- 烽火不停,战争无休。
- 强调战争的无尽与痛苦。
- 野外战斗中死去,败马在天上悲鸣。
- 生动描绘了战斗的惨烈与士兵的悲哀。
- 乌鸦啄食人的肠子,叼着飞向挂在枯树上的枝头。
- 形象而恐怖的意象,揭示战争的残酷。
- 士兵们躺在草丛中,指挥官却无能为力。
- 表达了士兵的无奈与将军的无能。
- 这才明白,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使用它。
- 反思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比作耕作,强调其残酷性。
- 拟人:乌鸦啄食人的肠子,生动表现出战斗的死亡与悲惨。
- 对仗:如“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干源:象征着古代的战场与悲剧。
- 天山雪草:代表自然的冷酷与战斗环境的艰难。
- 白骨黄沙:喻示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 乌鸦:象征死亡与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战城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匈奴”指的是哪类人: A. 农民
B. 游牧民族
C. 商人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悲伤与反思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长恨歌》: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战城南》和杜甫的《兵车行》均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痛苦,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普遍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