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定王台》
时间: 2025-01-01 13:25: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定王台
作者: 袁去华 〔宋代〕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白话文翻译:
雄伟的王台巍然矗立在洞庭湖的广阔草野上,遥望着古老的湘州。
那高耸的王台殿,基座巍峨自西刘而起。
我仍然想念那霓裳羽衣的千骑,依稀在云间歌唱,数算着已是几经秋冬。
不禁感叹这繁华的地方,兴衰变迁真是悠悠无期。
在这登高之处,古老的乔木依然挺立,大江奔流不息。
书生报国却无处施展,心中空留九分忧愁。
一夜之间寒气透入关塞,万里云雾掩埋了陵阙,心中那份恨意难以消除。
我只能倚靠在霜风中,落日伴随着我的愁绪而去。
注释:
- 雄跨:雄伟地跨越。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何王台殿:指“王台”的建筑,带有疑问,感慨其巍峨。
- 危基百尺:高耸的基座,形容其雄伟壮丽。
- 霓旌:指彩色的旗帜,这里形容盛大的场面。
- 屈指:指用手指算,形容时间的流逝。
- 繁华地:繁荣的地方,指盛世景象。
- 书生:指读书人,象征有志报国。
- 关塞:指边关,形容边境的冷清。
- 耿耿:形容心中恨意深重。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王台”可能与古代的王台遗址有关,象征着历史的兴衰变迁。同时“霓旌千骑”可能暗指历史上盛大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去华,字子华,号松雪,宋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丽,常以山水、历史为题材,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代繁华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王台的描写,唤起了对古代辉煌的追忆,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全诗以“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开篇,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强调了历史的厚重与美丽。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繁华地的感叹和对书生报国无地的忧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最后,诗人以“落日伴人愁”结束,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描绘了定王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仰。
- 中间部分通过“尚想霓旌千骑”展现了对盛世的向往,反衬出现实的落寞。
- “书生报国无地”一句道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繁华与衰落比作秋冬的轮回,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对仗:如“兴废两悠悠”,对比鲜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王台”:象征历史的辉煌与沧桑,承载着过去的荣耀。
- “大江”: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书生”:代表理想与抱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
- “霜风”与“落日”:象征着孤独与愁苦,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台”位于哪个湖泊上?
- A. 洞庭湖
- B. 太湖
- C. 西湖
-
诗人对古代繁华的回忆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 A. 雄跨洞庭野
- B. 叹息繁华地
- C. 书生报国无地
-
“书生报国无地”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喜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可以将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定王台》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两者都使用了“水调歌头”的词牌,但内容和情感基调有明显不同,袁去华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而苏轼则更注重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
以上是对《水调歌头·定王台》的深入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