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芍药
作者: 朱淑真 〔宋代〕
芬芳红紫间成丛,
独占花王品第中。
到底只留为谑赠,
更劳国史刺民风。
白话文翻译:
《芍药》这首诗描绘了芍药花的美丽,花朵在红紫相间中竞相开放,成为花中之王。然而,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朵终究只是用来调侃赠送的,反而让国史更加严厉地批判民风。
注释:
- 芬芳:形容花香浓郁。
- 红紫:形容花色,红色和紫色。
- 成丛:聚在一起,形成一团。
- 独占:独自占有。
- 花王:花中之王,指芍药花。
- 谑赠:以玩笑的方式赠送。
- 国史:指国家的历史或史书。
- 刺民风:批评民间的风俗和风气。
典故解析:
“花王”这一称号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形容最美丽的花,意指芍药在百花中地位的崇高。此外,诗中提到的“国史”与“民风”暗指当时社会的风气与历史记录,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她的诗作以情感细腻、风格独特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和风俗的复杂态度。芍药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卉,既象征着美的存在,也引发了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芍药》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芍药花的美丽,诗中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花的独特魅力。首句“芬芳红紫间成丛”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气味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花丛的繁盛与生机。第二句“独占花王品第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芍药在花卉中的独特地位,表现了诗人对其美丽的赞美。
然而,在对美的赞美中,诗人却流露出一丝忧虑和讽刺。第三句“到底只留为谑赠”暗示了美丽事物的短暂和无奈,而“更劳国史刺民风”则表明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在歌颂美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风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她作为女性诗人对生活多维度的观察和思考。这种对比和反思,使得整首诗既有美的享受,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彰显了诗人的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芬芳红紫间成丛: 描述芍药花开时的繁盛,色彩鲜艳且香气扑鼻。
- 独占花王品第中: 表达芍药在众多花卉中的卓越地位,成为花中之王。
- 到底只留为谑赠: 反映出美丽的花朵终究只是为了给人带来欢乐与玩笑。
- 更劳国史刺民风: 指出这种美丽的表象背后,社会风气的堕落让人深感忧虑。
-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色彩的对比与美的赞美,反衬出社会现实的严酷。
- 拟人: 赋予花朵以人类的特征,使其更具生动性。
- 象征: 芍药象征着美丽,同时也引入了对社会风俗的深思。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芍药美丽的描述,探讨了美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 芍药: 象征着美丽与华贵,也隐含着短暂与无奈。
- 红紫: 代表着热情与生机,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 丛: 象征着团结与和谐,但也可能暗示着众多美好事物的竞争与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王是哪一种花?
A. 玫瑰
B. 芍药
C. 菊花
D. 兰花 -
“芬芳红紫间成丛”中的“芬芳”指的是什么?
A. 花的颜色
B. 花的香气
C. 花的形状
D. 花的数量 -
诗中提到的“国史”是指什么?
A. 历史书籍
B. 国家制度
C. 社会风俗
D. 美丽的花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朱淑真的《芍药》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朱淑真侧重于花的美丽与社会批判,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淑真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