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黄长孺元夕韵》
时间: 2025-01-04 11:17: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黄长孺元夕韵
作者: 陈著 〔宋代〕
流俗谁知运会元,
逢场作戏逐时论。
梅花簪烛行呼野,
竹叶装巾醉舞村。
幸是深山宽夜禁,
苦无佳月破天昏。
鳌山盛事当年梦,
老不禁寒早闭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元宵节的感慨与思考。流行的世俗观念谁能理解真正的时运,像是在逢场作戏,随便应付时局。梅花点燃蜡烛,呼唤着乡野的美好;竹叶做成的头巾,带着醉意在村中翩翩起舞。庆幸的是在深山中,夜晚是宽松的禁忌;可惜的是美丽的月亮却没有,打破了昏暗的天空。曾经在鳌山的盛会中,留下了美好的梦境,如今老了,无法抵挡寒冷,只能早早关门。
注释:
- 流俗:流行的世俗观念。
- 运会:时运、机遇。
- 梅花簪烛:梅花作为装饰,蜡烛点燃。
- 竹叶装巾:用竹叶做成的头巾。
- 深山宽夜禁:深山中夜晚的禁忌相对宽松。
- 佳月:美好的月亮。
- 鳌山盛事:鳌山上的盛大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歌作品为后人所熟知。其诗风常具哲理性,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元宵节,反映了诗人对节日的思考与感慨,同时也表露了对现实世俗的无奈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次黄长孺元夕韵》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元宵节这个喜庆的时刻,借助节日的氛围,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开篇“流俗谁知运会元”,便点明了诗人对世俗的疑惑与不满,流行的观念似乎无法真正理解时局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索。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节日的场景,梅花与竹叶、蜡烛与头巾,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的节日气氛。然而,诗人却感到庆幸的是在深山中,夜晚的禁忌没有那么严格,反衬出他对理想自由的渴望。而“苦无佳月破天昏”的一句则透露出一种孤独与遗憾,尽管是元宵佳节,却没有明亮的月光来陪伴,显得格外凄凉。
最后几句“鳌山盛事当年梦,老不禁寒早闭门”更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结合,曾经的盛会已成遥远的梦,如今却因年老而无力参与,反映出一种沧桑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欢乐,也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俗谁知运会元:流行的世俗,谁能真正理解时运的变化。
- 逢场作戏逐时论:在变幻的时局中,大家只不过是在随意应付。
- 梅花簪烛行呼野:梅花作为装饰,蜡烛点燃,呼唤着乡野的热闹。
- 竹叶装巾醉舞村:竹叶做成的头巾,醉意中在乡村中舞动。
- 幸是深山宽夜禁:庆幸的是在深山中,夜晚的禁忌更加宽松。
- 苦无佳月破天昏:可惜的是没有美丽的月亮,打破了昏暗的夜空。
- 鳌山盛事当年梦:曾经在鳌山的盛会中,留下了美好的梦。
- 老不禁寒早闭门:如今年老,无法抵挡寒冷,只能早早关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花簪烛”和“竹叶装巾”,形成了对称的画面。
- 比喻:将“流俗”比作无知的行为,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
- 意象:通过梅花、竹叶等自然意象,构建出一种典雅而又孤寂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流行世俗的无奈、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歌渗透着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寓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竹叶:代表自然的纯净与朴实,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气息。
- 蜡烛:象征着光明与温暖,照亮了节日的欢乐。
- 佳月: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反映了人生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俗”指的是什么? a) 传统习俗
b) 流行的世俗观念
c) 自然风俗 -
诗中提到的“梅花簪烛”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乡村生活的热闹
b) 对节日的无奈
c) 对爱情的向往 -
诗人感到“老不禁寒早闭门”的原因是什么? a) 对节日的失望
b) 年龄的增长与孤独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 《元夕》 欧阳修: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人们的欢乐。
诗词对比:
- 《次黄长孺元夕韵》与《元夕》:前者侧重于对现实的反思,后者则更多表现节日的欢乐氛围,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元宵节的深刻认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