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作者: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槐树烟雾缭绕,池塘和馆舍笼罩在朦胧的黄昏中。
在客舫中没有知己相伴,心中惋惜与朋友的离别。
蜡烛点亮时,萤火虫的光芒却已熄灭,
枯荷在雨中轻声滴落。
我永远怀念在芸阁的朋友,
此时我孤独地滞留在远方的云端。
注释:
字词注释:
- 槐烟:指槐树的烟雾,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色。
- 葱茏: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 馆:旅馆、客舍。
- 偶坐:指有知己陪伴。
- 惜离群:惜别同伴,感到孤单。
- 烛至:蜡烛点亮。
- 萤光:萤火虫的光。
- 荷枯:指荷花枯萎。
- 永怀:永远怀念。
- 芸阁:指文人雅士的聚会处。
- 滞扬云:滞留在云端,形容孤独漂泊。
典故解析:
- 诗中“芸阁”常指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象征着友情和文人气息。
- 诗人提到的“关外”可能指他身处的边远之地,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为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诗人出关后夜宿旅亭时,表达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此时,唐代正值盛世,文人交往频繁,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思念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开篇“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出黄昏时分的静谧与忧伤,暗示了诗人的心情。接着“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因缺乏知己而感到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他对友谊的渴望与珍惜。
后两句“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则又将情感转向了大自然,烛光的灭去与雨滴的声音营造了一个更加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而最后一句“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永恒怀念和漂泊的寂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我情感的深刻反思与对友谊的珍视,具有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夕槐烟起:夕阳西下,槐树的烟雾弥漫,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葱茏池馆曛:池塘和馆舍在黄昏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青翠,反映出自然的美丽。
- 客中无偶坐:在客舫中没有知己相伴,直接表达了孤独感。
- 关外惜离群:身处关外,思念与朋友的离别,增添了惆怅之情。
- 烛至萤光灭:蜡烛点燃,萤火虫的光芒却已熄灭,暗示了光明与孤独的对比。
- 荷枯雨滴闻:枯荷在雨中滴落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永怀芸阁友:永远怀念在芸阁的朋友,强调了对友谊的珍视。
- 寂寞滞扬云:孤独地滞留在云端,形容漂泊感与心灵的空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萤光与烛光进行对比,表达孤独的情感。
- 拟人:枯荷雨滴似乎在轻声诉说,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与思念为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烟:象征宁静的氛围与思乡之情。
- 池馆: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孤独的对比。
- 烛光:象征希望与陪伴,熄灭则暗示孤独。
- 荷枯:代表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云:象征漂泊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向夕槐烟起”描绘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A. 清晨
B. 黄昏
C. 正午
D. 午夜 -
“客中无偶坐”的意思是:
A. 有朋友相伴
B. 没有知己相伴
C. 感到开心
D. 感到疲惫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首寺》
诗词对比:
- 孟浩然 vs 王维:两位诗人均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孟浩然的诗情更偏向于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而王维的诗则常表现出一种淡泊与超然的境界。
- 《初出关旅亭夜坐》 vs《鹿柴》:前者侧重于人与友之间的情感,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欣赏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以上是对《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