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闍黎新亭作》

时间: 2024-12-29 03:29:52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来闍黎新亭作
——孟浩然

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处幽静的禅林和亭子,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清净心境的向往。诗中提到,禅林的秀美和园子的才能相得益彰,虽然地处偏远,但心灵的净化使得亭子更加开阔。诗人描绘了险峻的山峦和蜿蜒的小径,瑞花自然地生长,无需人工栽培。碧色的网状树影与红色的花朵交织,清泉流淌在绿苔之间。鱼儿嬉戏,鸟儿吟唱,似乎在传递佛法。去掉形象,真正的领悟在于心中,忘却言语,自然就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在宁静之中,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吟咏似乎也成了徒劳。

注释:

  • 八解:指八种禅理的解读。
  • 三明:指三种明理的才能。
  • 香界:指芳香的境界,此处代指美好的环境。
  • 心净:内心清净。
  • 水亭:水边的亭子,象征清幽。
  • 瑞花:象征吉祥的花。
  • 灵药:指草药,象征自然的疗愈。
  • 别象:指形象的事物。
  • 玄应:指深奥的应答。
  • :徒然,空洞无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襟宇,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抒发胸中情怀。

创作背景:

《来闍黎新亭作》创作于诗人游览一处新建的亭子时,借景抒怀,表达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禅修环境,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前四联通过描述环境的优美和内心的宁静,展现出一种“心景相融”的境界。在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美来反映内心的清净和觉悟。后四联则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揭示了心灵的领悟与修行的真谛。诗中的“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不仅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画面,还隐喻了自然与修行的关系,表达出一种无声的智慧。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透出一种深刻的哲理,使得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解禅林秀:禅林中八种解读的禅理显得特别优雅。
  2. 三明给苑才:园中三种明亮的才能涌现,充满生机。
  3. 地偏香界远:地处偏远,香气氤氲,环境清幽。
  4. 心净水亭开:内心清净,水边的亭子也因此显得开阔。
  5. 傍险山查立:危险的山峦傍边挺立,增添了几分险峻。
  6. 寻幽石径回:小径幽静,蜿蜒而回,令人向往。
  7. 瑞花长自下:吉祥的花自然生长,显得生机勃勃。
  8. 灵药岂须栽:灵药自然生长,无需人工栽培。
  9. 碧网交红树:青翠的网状树影与红花交织,形成美丽的画面。
  10. 清泉尽绿苔:清泉流淌在绿苔之间,生机盎然。
  11. 戏鱼闻法聚:鱼儿在嬉戏,似乎在倾听佛法。
  12. 闲鸟诵经来:闲暇的鸟儿在吟诵经文,增添了宁静氛围。
  13. 弃象玄应悟:去掉形象,才能领悟深奥的道理。
  14. 忘言理必该:忘却语言,自然能领悟理义。
  15. 静中何所得:在宁静中能获得什么呢?
  16. 吟咏也徒哉:吟咏似乎也成了徒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心境相结合。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鱼儿嬉戏,鸟儿吟唱,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清幽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出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林:象征清净、深邃的内心世界。
  • 水亭:象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 瑞花、灵药: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智慧。
  • 戏鱼、闲鸟:象征自然生命的活力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亭”象征着什么? A. 喧嚣
    B. 清净
    C. 繁华
    答案:B

  2. “弃象玄应悟”中“象”指的是什么? A. 形象
    B. 影子
    C. 颜色
    答案:A

  3. 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忧伤
    B. 超脱
    C. 喜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 李白的《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来闍黎新亭作》 vs 《终南山》: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但《终南山》更强调了孤独的情感,而《来闍黎新亭作》则更偏向于内心的清净与智慧的追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