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路字
作者: 贾邕 〔唐代〕
子欲适东周,门人盈歧路。
高标信难仰,薄官非始务。
绵邈千里途,裴回四郊暮。
征车日云远,抚已惭深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萧颖士赴东府的送行之情。诗中描绘了萧颖士即将出发的场景,门徒满是岔路,前路茫茫。高远的理想难以实现,薄薄的官职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标。绵延的千里路途,黄昏时分,四周的景色显得格外苍凉。征车的行程日渐遥远,我内心感到惭愧而深思。
注释:
字词注释:
- 适:前往、适应。
- 东周:指东府,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名称。
- 盈:充满、满溢。
- 歧路:岔路、分岔的道路。
- 高标:高远的理想或目标。
- 信:确实、真正。
- 薄官:微薄的官职。
- 绵邈:绵延而遥远。
- 裴回:徘徊、回旋。
- 征车:出征的车马。
- 日云远:太阳渐渐远去,象征时间的流逝。
- 抚已:抚摸自己,表达内心的惭愧和自责。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对东周的描写,以及高标与薄官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与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邕,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风格多为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是士人追求功名和理想的时期。作者在送别友人时,将自己的情感与友人的前途结合,展现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萧颖士赴东府的情景,折射出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子欲适东周”即表明了萧颖士的远行意图,而“门人盈歧路”则暗示了前路的复杂和艰难。诗人对于高标与薄官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无情的认识。接下来的“绵邈千里途”与“裴回四郊暮”则描绘了行路的艰辛和孤独感,尤其在傍晚时分,更加显得深沉与忧伤。最后一句“征车日云远,抚已惭深顾”则是对自己内心的质问与反思,表明了对理想未达的惭愧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唐代文人对前途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欲适东周”:表明萧颖士即将出发,带着对未来的期望。
- “门人盈歧路”:门徒在岔路口,象征着选择与不确定性。
- “高标信难仰”:理想高远却难以实现,体现出对理想的渴望。
- “薄官非始务”:微薄的官职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表达了追求真理的志向。
- “绵邈千里途”:路途遥远而艰辛,描绘出旅途的漫长与艰苦。
- “裴回四郊暮”:黄昏时分的四周环境显得苍凉,增加了孤独感。
- “征车日云远”:出征的车马渐行渐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抚已惭深顾”:内心的惭愧与反思,表现出对理想未达的自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标信难仰,薄官非始务”,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如“千里途”、“四郊暮”,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 象征:征车远去象征着时间与理想的不断远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反映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周:象征着理想与未来的方向。
- 岔路:代表着选择与不确定性。
- 高标: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征车:象征出征与人生的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标信难仰”是什么意思?
- A. 理想高远,难以实现
- B. 官职微薄,难以追求
- C. 旅途遥远,难以抵达
-
“门人盈歧路”中“盈”的意思是?
- A. 空的
- B. 满的
- C. 缺少的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理想的憧憬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友人的祝福
答案:
- A
- B
- A 和 B(均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可以将贾邕的《送萧颖士赴东府得路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悟,但王之涣的诗更侧重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贾邕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