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行脚僧 戴叔伦 〔唐代〕
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 到处栖云榻,何年卧雪峰。 知师归日近,应偃旧房松。
白话文翻译:
我随缘修补僧袍居住,难以违背尘世之外的踪迹。 木杯能够渡水,铁钵愿意降服龙。 无论到哪里都栖息在云榻上,不知何时能在雪峰上安卧。 知道师父归来的日子近了,应该会在旧房的松树下休息。
注释:
- 补衲:修补僧袍。
- 随缘:顺应自然,不强求。
- 尘外踪:指超脱尘世的修行生活。
- 木杯、铁钵:僧人常用的器具,这里象征僧人的修行工具。
- 栖云榻:比喻僧人在高处或幽静之地修行。
- 卧雪峰:指在高寒之地修行,象征艰苦的修行生活。
- 知师归日近:知道师父即将归来。
- 应偃旧房松:应该会在旧房的松树下休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诗见长。此诗是戴叔伦赠给一位行脚僧的作品,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戴叔伦在观察或了解了一位行脚僧的生活后,有感而发所写。诗中描绘了僧人随缘而居、不畏艰难的修行态度,以及对师父归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行脚僧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僧人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诗中“补衲随缘住”一句,表达了僧人顺应自然、不强求的生活态度;“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则用具象的器物象征僧人的修行能力和决心。后两句“到处栖云榻,何年卧雪峰”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安心修行的情景,而“知师归日近,应偃旧房松”则流露出对师父归来的期待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戴叔伦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补衲随缘住”:僧人修补僧袍,随遇而安地居住,体现了随缘的生活态度。
- “难违尘外踪”:难以违背超脱尘世的修行生活,强调了僧人的修行决心。
- “木杯能渡水”:木杯作为僧人的器具,能够渡水,象征僧人的修行能力。
- “铁钵肯降龙”:铁钵作为僧人的器具,愿意降服龙,象征僧人的决心和勇气。
- “到处栖云榻”:无论到哪里,僧人都栖息在云榻上,比喻僧人在高处或幽静之地修行。
- “何年卧雪峰”:不知何时能在雪峰上安卧,表达了僧人对艰苦修行生活的向往。
- “知师归日近”:知道师父即将归来,流露出对师父的期待。
- “应偃旧房松”:应该会在旧房的松树下休息,表达了僧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师父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用具象的器物比喻僧人的修行能力和决心。
- 拟人:“铁钵肯降龙”中的“肯”字赋予铁钵以人的意愿,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木杯能渡水,铁钵肯降龙”,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行脚僧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敬仰,展现了僧人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师父归来的期待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木杯、铁钵:象征僧人的修行工具和能力。
- 云榻:比喻僧人在高处或幽静之地修行。
- 雪峰:象征艰苦的修行生活。
- 旧房松:表达了僧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师父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木杯能渡水”中的“木杯”象征什么? A. 僧人的修行工具 B. 僧人的生活用品 C. 僧人的食物 D. 僧人的装饰品
-
诗中“铁钵肯降龙”中的“肯”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
诗中“到处栖云榻”中的“云榻”比喻什么? A. 僧人在高处或幽静之地修行 B. 僧人在热闹之地修行 C. 僧人在家中修行 D. 僧人在寺庙中修行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诗人在江畔独自寻花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赠行脚僧》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戴叔伦的诗更侧重于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敬仰,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戴叔伦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