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 戴叔伦 〔唐代〕
暑夜宿南城,怀人梦不成。 高楼邀落月,叠鼓送残更。 隔浦云林近,满川风露清。 东碕不可见,矫首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夜晚住在南城,怀念某人却无法入梦。 高楼上邀请着落下的月亮,叠鼓声送走了残余的夜晚。 隔着水岸云林显得很近,满河的风露显得格外清新。 东边的碕岸无法看见,抬头望去,心情复杂。
注释:
- 暑夜:炎热的夜晚。
- 南城:指南方的城市。
- 怀人:怀念某人。
- 梦不成:无法入梦。
- 高楼:高耸的楼阁。
- 邀落月:邀请着落下的月亮,形容夜晚的宁静。
- 叠鼓:重复的鼓声,指夜晚的更声。
- 残更:残余的夜晚。
- 隔浦:隔着水岸。
-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 满川:满河。
- 风露:风和露水。
- 东碕:东边的碕岸。
- 矫首:抬头。
- 若为情:心情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作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这首诗是他在南城过夜时,怀念友人皇甫冉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戴叔伦在南城过夜时,因怀念友人皇甫冉而无法入梦,遂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暑夜为背景,通过高楼、落月、叠鼓、云林、风露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怀人梦不成”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高楼邀落月,叠鼓送残更”则通过邀请落月和叠鼓送更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后两句“隔浦云林近,满川风露清”和“东碕不可见,矫首若为情”则通过远近、可见与不可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远方不可见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唐代五言律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暑夜宿南城,怀人梦不成。”:诗人在炎热的夜晚住在南城,因怀念某人而无法入梦。
- “高楼邀落月,叠鼓送残更。”:高楼上邀请着落下的月亮,叠鼓声送走了残余的夜晚。
- “隔浦云林近,满川风露清。”:隔着水岸云林显得很近,满河的风露显得格外清新。
- “东碕不可见,矫首若为情。”:东边的碕岸无法看见,抬头望去,心情复杂。
修辞手法:
- 邀请落月: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意。
- 叠鼓送残更:比喻手法,用叠鼓声比喻夜晚的更声,增强了夜晚的氛围。
- 隔浦云林近:对比手法,通过远近对比,增强了空间感。
- 矫首若为情:拟人手法,赋予诗人以人的行为,表达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怀念友人,通过暑夜、高楼、落月、叠鼓、云林、风露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远方不可见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暑夜:炎热的夜晚,营造出一种闷热的氛围。
- 高楼:高耸的楼阁,增强了诗人的孤寂感。
- 落月:落下的月亮,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叠鼓:重复的鼓声,增强了夜晚的氛围。
-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增强了诗意。
- 风露:风和露水,增强了清新感。
- 东碕:东边的碕岸,增强了不可见感。
- 矫首:抬头,表达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季节写下这首诗?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怀人”是指诗人怀念谁? A. 家人 B. 朋友 C. 爱人 D. 皇甫冉
- 诗中的“高楼邀落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的“东碕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喜悦 B. 忧郁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
- B. 夏季
- D. 皇甫冉
- B. 拟人
- B. 忧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山水田园为背景,但戴诗更侧重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而王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戴叔伦的《宿城南盛本道怀皇甫冉》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以夜晚为背景,但戴诗更侧重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而杜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戴叔伦的部分诗作,是了解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对戴叔伦的诗作进行了详细的鉴赏,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参考书。